登临:那些托举生命的高山
导 语 古人登临山水,为的是欣赏高山大江的浩阔。今天,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还能够在登山临水之后,放下心中的羁绊,把平时储备的山水豪气代入寻常生活吗?不妨走得再远一点,再上去几座高山,再去看看临绝顶之后那一番气象,你就会感受到登临带给我们的意味。
除了书卷,在名山秀水中徜徉也是一种阅读。看山岚流云,赏朝晖夕阳,难道不是一种阅读吗?望春花秋月,观四时流变,难道不是一种阅读吗?其实,万卷书的道理都在行走中,需要用一生的光阴去慢慢懂得。我一直觉得,读书和行走其实都有同样的效用——获得内心的成长。读万卷书是向内滋养精神,行万里路则是向外拓展视野。一个人有多大的视野,就能够滋养多大的胸怀。
我非常喜欢西晋诗人左思的一句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咏史》)抖一下衣襟也必定要站在千仞高岗之上,迎着浩荡长风,让天地入怀;即使只是洗个脚,也一定要在万里活水长流中涤荡。我们的气场有古人大吗?这“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气势,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以为,这未必是我们书念少了,反而可能是行走少了。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生命境界,就必须要行万里路。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一步一步地,用血肉之躯攀援而上,站到峰顶,才能真正懂得“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中国人生命经验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山川水流。犹如大画家石涛,铺开白纸作画时,“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入画的山水都是心中的山水。这种情怀,必定来自于自然的滋养。也许在日常生活的疲惫、喧嚣之中,我们已经很难遇见自己,但内心一旦有所触动时,还是能感觉得到清晰的自我。
古代的那些文人,都是书剑飘零,一生行走天涯,他们的那种大襟怀、大见识,不全是书本给的,而是真正踏遍千古江山,感知春来冬去,在风物涤荡之中获得的。十九岁时,我登过泰山。那个时候上大学三年级,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而举办成人典礼的最佳地方就是泰山。我们一行人选择半夜登山,想去极顶看日出。路的两边都是摩崖石刻,那些圣贤的箴言和思想雕刻在长满苔藓的岩石上,带着岁月留下的沧桑。
我们就在夜色之中,打着手电一路孑然而行,攀援而上。一直走到凌晨四五点,天光熹微,氤氲的云雾蒸腾起来,煞是好看。虽然一身疲惫,但那个时候很较劲,在山脚下看到一块碑写着“登高必自”,所以连拐杖都不要,凭着一股少年意气,一路爬了上去。爬到南天门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在儒家先贤的庄严指引之下走到了山巅,一路所受的那些教诲全都铭心不忘。人一生会有多少次这样的攀援,牺牲小我,认同规则,承担使命,意气风发地走完这条伟大崇高的道路呢?这就是儒家开蒙的教育,一旦身体力行过,就会有真正的体会。
第二天,大家都休息了。我听说后山还有一条路,就一个人从后山又爬了一次。上山的时候,除了一些挑夫,几乎没有人,可谓人迹罕至之地,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当时也没有经验,穿着短衣短裤就去爬山,没多久,胳膊、腿上就被划了无数道血口子。但是这一次爬山,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因为在那一路上,我体会到了道家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真正的美都是没有经过人工雕饰的美,只有在后山上,才会看见山花泼洒得漫山遍野,烂漫绚丽,不计成本。
登泰山时,从前山攀登,一般会经过南天门到达顶峰。南天门上有一幅楹联,上面写着“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幅对联在当时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也是中国人与山川、江海相遇的态度。海到尽头,苍天为岸,大千世界的无垠与辽阔,永远不是渺小的生命可以想象的,这叫“海到尽头天作岸”,讲的是自然。“山登绝顶我为峰”,讲的是人生。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一个人登上高山极顶时,绝不会狂妄地认为自己征服了高山,而是谦卑地被自然接纳并成全,把自己变成了顶峰。
如果是坐缆车上去的,在楹联底下照一张相就下山,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就这样,在十九岁那年的夏天,我在泰山遇见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如果说前山的肃穆规整让我懂得了儒家的坚毅与法度,那么后山的生机蓬勃就让我邂逅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上山,下山,这就是不可回头的人生的旅途;荒野艰辛,或者繁花喧闹,也都是我们无从选择的成长际遇。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不再把儒家和道家文化对立起来看待了,也不再把古典文化当作一种外在的、僵死的学术系统,而是清晰感知到,文而化之的这种感动,就澎湃在自己的血液之中。
我还非常喜欢庐山。在别的山上,遇见的都是确定性的一面;唯独在庐山,遇见的是不确定性。泰山上的摩崖石刻,无论什么时候去,它永远都在;黄山上的奇松怪石,无论何时,它也永远都在。唯独庐山,每一次去,你都不知道自己会看见什么样的云山雾海,不知道眼前将是怎样的气象万千,就连庐山本地人都不知道明天的早晨会是什么样。这就是庐山最大的诱惑。
第一次上庐山,到达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因为赶时间,所以我们就直接上山了。车子一路往山上开,经锦绣谷,过大越山,登五老峰,突然就看到了璀璨、浩荡的阳光。这时候你才明白,原来灿烂的阳光一直都在,只不过之前站的位置太低,所以看不见。一小时之前还裹着你、困着你的那团云雾,现在却成了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站在一片阳光之中俯瞰,云海美得惊人,因为阳光的照耀而有了瑰丽纷呈的光影变幻。
此情此景,让我知晓了一个道理:你站得低,云雾就困锁你;你站得高,云雾就是你审美的对象。于是,我突然之间懂得了为什么李白一生五上庐山,在这个地方写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样的千古诗句。没有站得足够高的视点,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襟怀?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如果你站在山里,站的高度不够,怎么会知道一座山的全貌?阳光一直都在,如果你没有看到,是因为你站得太低。这些年行遍大江南北,看过很多不同的风景,而我则在这名山大川之中,一次一次地与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