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何谓文化?

文/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前二者用不着再细加讨论,对于第三者,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周一良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周先生的论述和观察,是很有启发性的。我觉得,他列举的这一些现象基本上都属于民族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畴。

把这个观察应用到中华民族文化上,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在这个问题上,寅恪先生实际上已先我著鞭。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寅恪先生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我觉得,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在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中略)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中略)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我只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全出于《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庞朴先生说:假如说希腊人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则注意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是注意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

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1827年1月29日同爱克曼谈“中国的传奇”时,他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中略)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连在审美心理方面,中国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都有其特点。

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0)

相关推荐

  • 【西南作家•散文】张 翔/缘深缘浅总是缘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缘 深 缘 浅 总 是 缘 张   翔(关中渭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重生,或者再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至于永生的奢望,比吕祖 ...

  • 闲言碎语(六十八)

    从人之初开始,抽象的能力就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人人都可以是广义上的哲学化的,或者说,人本身就是哲学化的存在.但在现代人的语境中,不是所有抽象行为都可以称为哲学化的,往往只把对人生的专业抽象思考定义和理解 ...

  • 何谓文化?从冯友兰的四境界说看文化的人生旅程

    何谓文化? 近日,引爆文化圈的两件大事,再加上从事自媒体半年以来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时间比较早,有一些思想观点可能会滞后,希望大家海涵. 一个是郭敬明于正遭遇100多位作家编剧联 ...

  • 欧阳中石:何谓文化?文化的核心又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有许多专家做过定义,古今中外大概几百种,大家总说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还没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较麻烦.<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 ...

  • 徘徊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的文化——谈余秋雨的《何谓文化》

    禅门公案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场面.这个场面的出现并非是禅家故作神秘的结果,而是因为一来"意会"的境界确实要比"言传"的 ...

  • 何谓文化

    文化究竟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给不出一个答案. 在<何谓文化>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尝试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方面诚恳又隆重地做出回答. 以书名发问,四个回答为骨架.这大概是我读过最简 ...

  • 对校园文化的随想 ——读《何谓文化》

    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维度对"文化"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与讲述.以上内容皆来自先生自己的研究.讲演与随笔,"无一字无来处" ...

  • 【文化】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到底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区分呢?其实,"德行"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一.看人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有自我反省 ...

  • 何谓三文化

    时间:2006-6-22 一.三文化首先是一种数文化.凡是与数字"三"有关的文化现象.故事.知识.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体系等,都可以称做三文化. 二.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乃 ...

  • 道家文化,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壹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 ...

  • 师从梁启超,教出季羡林,他的上课讲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师从梁启超,教出季羡林,他的上课讲义出成了书 2021年03月01日 17:20:52 来源:凰家尚品 0人参与0评论 最近,小编被一本书迷住了. 地铁公交上.中午吃完饭以后.晚上睡觉前......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