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行言孙

这是以往写的读书笔记,今天看,还有点意思。就修改下,抄在这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翻译:国家行道义,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讲道义,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舍身取义与保身,在儒家那里并不矛盾。孔子这话里就把行道义与保身结合了起来。

清代汪烜《四书正义》对这句话解释得很透彻,他说:“言孙非畏祸也,贾祸而无益,则君子不为矣。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时中之道也。”

保身的关键在“言孙”,取义的关键在“危行”。保身但不能同流合污,而是要留有用之身匡济天下。

这很有些像鲁迅的“堑壕战”、韧性的战斗,但又不同,儒家好多人似乎并不是在战斗,而是修补,或者说在退缩。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语)即是也。

这种经验世俗之后,就变成了“多言招祸”“谨言慎行”的处世哲学。这虽然庸俗,却实在是生活的经验。

记得《智囊》上有这么个故事:辛弃疾酒楼喝酒,看到一个人骑马,马却怎么打都不往前走。那人就下马,拔剑一刀斫下马头,扬长而去。辛弃疾一看,这人对脾气,立马招来同饮。这人就是陈亮。两人酒越喝越多,越喝越亲热,辛弃疾就开始吐肝肠:杭州这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当国都,还是回开封为好。这里掐断牛头山,困死了杭州城;决开西湖水,满城人都得变鱼鳖……陈亮听了这些犯忌的话,吓得不行,趁辛弃疾酒醉就跑了。醉里狂言醒可怕,辛弃疾醒来,也觉得这话要传出去会掉脑袋,也起了杀人灭口之心,四处找陈亮,却找不到。后来,陈亮以此为要胁,“借”了辛弃疾十万贯钱。

黄庭坚有诗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我肱三折得此医,自觉两踵生光辉。”不知道他吃什么爱说话的亏,说断腿三次才得到这个经验教训。知道的是黄庭坚的好友苏东坡,写诗写得好,却被人从中挑拣出毛病来,弄出个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东坡的老命。

清代张廷玉是黄庭坚这几话的信徒,据说一生常念“万言皆当不如一默”,为人处事从不多嘴,才得以终清一朝,成为配享太庙的惟一人。

然而,《论语》中紧接着这一条,子又曰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夫子的言语,很辩证,四面净八面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