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窗》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刘金玉

老师:通过第一个“自学指导”,我们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自学指导”。

(老师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再读小说全文,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中“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各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加以分析。

2.通过对两位病人形象的分析,看到了什么?

六分钟后交流,比谁踊跃,比谁分析有道理。)

老师:几分钟时间?

学生齐答:6分钟。

老师:学习竞赛开始。请用好笔,及时画,及时写。

(学生全部在自学)

老师:好,同学们,6分钟到了,两道题目已经做了思考的同学举手?

(学生全部举手)

老师:认为都正确的举手。

(学生部分学生举手)

老师:你认为你做得正确吗?

学生15:正确。

老师:你这么自信?

学生15:嗯。

老师:请坐。你觉得正确吗?

学生16:还有一点犹豫不决。

老师:你呢?

学生17:也有一点吃不准答案。

老师:好的,学习有问题在所难免,下面给大家二分钟时间同桌彼此交流一下,看一看对方能不能给你启迪、补充,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认识。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时间到了,现在能正确回答吗?

(学生绝大部分都举了手)

老师:很好,这倒是实话,很好。请你到前面来。你觉得哪道题难?

学生:我觉得第二道题。

老师:第二道题难,那你先说第一道题好不好?大家注意听,他说的对还是错。

学生17:我觉得那个近窗病人他是一种对生活的那种乐观,因为从第一页、第二页的那个分段地方,他每天都会在窗前描述着外面美丽的景色,所以从这里我可以看出靠窗病人对生活有希望,非常的乐观,而且理解他人,因为他知道窗外只是一堵墙,没有这种真实的风景。

老师:哦,这儿说的好,你是说近窗的人所描绘的外面的美景是真的还是假的?

学生17:假的。

老师:他心中有美好的景像,所以他描绘出来,是不是这个意思?很乐观,很热爱生活,对不对?

学生17:对。

老师:好,继续,不错。继续——

学生17:我觉得那个靠近门的那个病人……

老师:继续。怎么不说的呢?看来还没有还没有弄明白,有很大问题。谁来帮助补充?你来。

学生18:我跟他一样。

老师:你跟他想的一样的?难道你是他?

学生:不是。

老师:要做自己,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才是自己。与这位同学理解不太一样的,请举手。好,这个男生,你说说看。

学生19:我觉得靠窗的这个人他还非常富有同情心……

老师:有同情心,继续——

学生19:从第1页第4段可以看出,他就开始为同伴描绘他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的每天这两个小时成为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从这可以看出,他也知道靠门的那个人他不能起来,也不能看到外面的景像,他也非常的同情他,所以把自己想到的事告诉他。

老师:他好一点,他靠近什么?窗,他靠近什么?门,一个靠近窗,一个靠近门,我看到外面的世界,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对吧。他心里想的他人,有理有据,讲的很好,请坐。还有吗?

学生20:我觉得靠窗的那个病人他是一个会分享的一个人,而且他会把他的正能量,然后传给别人的人,虽然他靠着窗,窗外只是一堵墙,但是他心中乐观,他能把他想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

老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学生21:我觉得他还非常的坚强。因为从最后可以看到他去世了,医院们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出去,并没有大惊小怪,说明他的病情非常重,大家都习惯了。在病情重到这种程度下,他还天天为他的同伴讲述窗外的故事,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老师:坚强,很好。这个病人最终结果,按照常理肯定会怎么样?对,死。但是,在死前,尽自己可能,把自己想的美好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并且也看出他克服多少困难,是其坚强毅力的体现。这个同学讲的很好。

老师:对于近窗病人的形象,确实很值得分析。我们要仔细地研究,可能还有很多,需要你再读再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远窗病人。来,你告诉大家,远窗病人是怎样的形象。不能只用一个词,要用多个词。

学生21:我觉得远窗的人非常的自私,从第2段一天下午,不靠窗的病人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体会,然后还有第3页的那个第2段,但是另一个人病人去纹丝不动的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老师:好,不错。继续。

学生21:我觉得靠近窗的那个病人已经是病情十分的危急了,但远窗病人还在想着他自己个人的利益,不伸手去帮助他,举手之劳的事,最后导致了近窗病人的死亡。我觉得远窗病人十分的疯狂。

老师:疯狂?多么犀利的词语。疯狂到极点了,疯狂到杀人了,虽然是间接,但足见其心里变态之厉害,已经失去了理智,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了。很好,很有见地。还有吗?谁来说,你说。

学生22:还有第4段,就是不靠近窗的那个病人,另一位病人仍盯着天花板,这个时候,靠窗的病人已经因病去世了,但是他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说明他十分的冷酷、残忍。

老师:残忍,冷酷无情。好的,来,你为什么举手?

学生23:我想反驳一下他的观点。

老师:你想反驳?你不赞同?

学生23:我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的,在第2页,也是他讲的那一段,就是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然后后面还有一句,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我认为他当时心里是有忌妒心理的,但是他还是有良知,还是比较理智的,然后在第3页,我认为就是近窗的病人死后,另一位病人依然盯着天花板,这里我认为他不仅是特殊的冷酷,他内心可能还在遭受着良知的折磨,所以说他什么也不想干,盯着天花板自己在那发呆。

老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分析有道理吗?

学生24:我认为不对,确实开始是有忌妒心,忌妒心人人都有,但需要的是控制。而此人不仅没有控制,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中,在远窗病人病危之时,在急需帮助之时,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这是忌妒心在膨胀。就是死了,远窗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在近窗病人抬走几天后,远窗病人才开口,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是蓄谋已久——其实,在他的内心里,就是希望他死,早点死,以让自己占据那张床,那个位置,让自己享受美景。从中可见,这个远窗病人是没有任何良知的,是一歹毒之人。

老师:这个同学分析太有道理了,如抽丝剥茧,把远窗病人心理剖析得淋漓尽致。这位同学,你觉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23:是的,我理解得不透。

老师:好,请坐。还有谁来讲?你来。

学生24: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是很热爱生活的,首先之所以他产生忌妒心,就是因为他看不到窗外的景像,对生活有热爱,然后看第3页靠近窗的病人一离开,另一位病人就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因为他病情很严重,但是他还是坚持支起身子,想看到窗外那个自由的世界,也能看出他是热爱生活的,十分向往自由。

老师:好的,谁来对这位同学的话进行评价,他分析得怎么样?好,你来评价。

学生25:他开始的观点是对的,但又不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不顾他人的利益,可以说他热爱生活,但是只是说明他自己的利益,不是说自己就是那么热爱生命,这里不应该用褒义词,用贬义词的形式。

老师:我认为你回答的很好,他所谓的热爱,是建立在别人死亡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最后渐渐地杀了人,这种人我们要不要?

学生25:不要。

老师:请注意是不要的,要控制自己的这种热爱,所谓的热爱也是虚假的热爱,因为他是通过别人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好,请坐。

老师:同学们,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远窗病人和近窗病人形成了鲜明的——

学生齐答:对比。

老师:对。如果我们各用一个字来对两个人进行概括,你选择哪两个字呢?大家思考二分钟。

(学生思考2分钟)

老师(2分钟后):来,你说。

学生26:善。

老师:你说?

学生27:我跟她的观点一样,也是善。

老师:感觉是善的人举手?

(学生都举手)

老师:好。那么远窗的人是什么人呢?

学生28:恶。

老师:恶。大家认为对不对?

学生齐答:对。

老师:同学们,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主旨思想的,那么本文通过刻画善良的近窗病人和凶恶的或者说残酷的远窗病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29:有忌妒心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控制。

老师:你看到什么?

学生30:我们不能因为忌妒别人而对别人不好。

老师:你看到什么?

学生31:看到了一种社会现象。

老师:继续讲?

学生31: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

老师:嗯,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32:看到了人心的善与恶。

老师:怎么讲?

学生32:本文写的是两个,实际上写了两颗心,写了两颗不同的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恶心。让我们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要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不要做有凶恶之心的人。

老师:很好。人心,包括了善与恶。人心,还是人的层面,我们还要由此上升到人性。人性包括了善与恶。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当初都有善和恶的一面,关键看你对善与恶什么态度。显然,本文作者就是通过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认识,让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做到扬善贬恶,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在人生之征途上,我们要做到追求(老师指着板书)——

学生齐答:真善美。

老师(老师写着板书):远离——

学生齐答:假恶丑。

老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研究,我们明白了本文的主旨。下面我问大家一句,你们想做远窗病人还是近窗病人?

学生齐答:近窗病人。

老师:好的。我们不要做病人,要做具有远窗病人真善美品质的人。

老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老题目,我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一个老奶奶突然倒地,你看到之后,你是立即上去扶还是不立即上去扶呢?大家想一分钟,再回答。

学生思考一分钟。

老师:时间到了,请立即扶的同学举手,不立即扶的同学请站起来。

学生部分举手,部分站起来。

老师:你到前面,讲一讲你为什么不立即扶?

学生33: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善的还是恶的,所以我不应该……

学生鼓掌。

老师:就是因为不知道他是善的还是恶的,对不对?

学生33:对。

老师:也就是万一他是恶的话,我就不立即扶了?

学生33:如果是恶的话,我们应该,也应该扶,但是怎么说呢?只要是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应该不扶,反正我是会不扶的。

老师:你为什么扶呢?那个女生,你到前面说。

学生34:我觉得是应该扶的,因为每个人的脸上都不会写出善与恶,如果你是善人的话了,你去帮助别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还是恶,你都要去帮助他,如果他是恶的话,你可以用你的善去感染那个恶人的心灵,然后让他变为一个善人。

学生鼓掌。

老师:有一定道理。但说实在的,一次行动,确实不一定能完全感染,让恶人变善,需要多次行动,需要不懈追求。

老师:好,还有不想立即扶的吗?你也不想立即扶?

学生35:我不扶她,我要去打120。

老师:假如医院很远呢,要1个小时才能到呢?

学生35:旁边只有我一个人吗?

老师:对,就你一个人。

学生35:我会立即扶。

老师:难道,你就不怕她讹上你吗?

学生35:她讹上就算是讹上,他如果是一个好人的话,就不会讹。

老师:如果她是一个坏人呢?

学生36:以后我们会反驳她。但他是好人,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导致她受伤的话,我们会很惭愧。

老师:好的。还有不扶立即扶的理由吗?你说。

学生37:怕。

老师:既然怕,你会不会扶?

学生37:这个,如果我可以去扶,我觉得我当时会有所犹豫,我会思考一会再去决定。

老师:可是,时间不等人啊,说不定在你犹豫之时,老人就死了?

学生37:可是,你说他只是摔了一跤……

老师:老人跌倒的意外情况很多的,有很多的说不定。

学生37:反正,我要观察一下,再决定我的行动。

学生37:好的,下面,我问你,假如跌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你会不会立即扶?

学生37:扶,当然扶。

老师:为什么?

学生37:因为她是亲人啊!她不会讹我的。我知道她,我了解她。

老师:好了,你们几个都上位。都请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多种多样。但是,我只是想说,真、善、美来自内心,真善美来自自我,扶与不扶是我的事,讹与不讹是他的事。我们只要是真善美的人,我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是做真善美的人,我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我就应该去追求,我被讹了又怎么样呢?那是他的事!你们说对吗?

学生齐答:对。

老师:同学们,我们所讲的真善美,来不得半点的污染,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我们的真善美一定要纯正、纯洁,我们首先不应该考虑自我,不应该有自私之心。尽管确实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我们总不能老把对方看成坏人、怀疑对方是恶人吧,如果都这样,这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还能交往吗?

老师:远窗病人克服一切困难讲美景给对方听,是首先把对方想得很善良,他没有错,就是死了,也是善良的。近窗病人虽然得到了床位,但最终结果呢?心中有阳光,眼中才有阳光,行动才会阳光。你们说,对吗?

老师:同学们,真善美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也不是用来想的,是用自己的行为来体现的,今天我们的近窗病人死了,他都死了,仍然是真善美的人,仍然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歌颂对象。所以我们要像他一样,弘扬真善美,远离假恶丑。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的仅仅是这篇文章吗?

学生齐答:不是。

老师:不是?那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38:除了学到故事内容,学到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学到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学到了本文的主旨,更学到了如何用真善美的思想在生活中做人。

老师:很好。学语文就学两样,一是课文,二是思想,将思想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好的,今天的课我们一定就上到这儿,真心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真善美思想在生活中来践行,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课。

-全文完-

原载于《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2)》,陶继新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0)

相关推荐

  • ​ 让学生变成你的助手

    魏书生老师的一句名言是: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碰到难搞的学生我们老师总会埋怨学生不好带,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病人的病难治一样,医术就是在处理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 ...

  • 七上12课《<论语>十二则章》课堂实录(徐杰老师执教)及评析

    精致语文徐杰老师 七上12课<<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徐杰老师) [评析] 浏览徐杰老师的公众号,看到了徐老师刚刚贴出的<<论语>十二章>课堂视频, ...

  • 课堂实录|《麦哨》课堂教学实录(二)

    虞大明,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特约研究生导师.现任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 1995年5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

  • 课堂实录|《麦哨》课堂教学实录(一)

    <麦哨>课堂教学实录 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通过文字凝结成了<麦哨>.这种快乐,与自然与孩子的天性融为一体,但却是城里孩子不可"望"也不可"及&qu ...

  • 名师课堂|《项链》课堂教学实录(二)

    吊带 执教课文:<项链> 王岱:大家注意,在这种跌宕起伏的环节之中,故事情节之中,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玛蒂尔德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有关玛蒂尔德人物描写的句子画下来,段落标出来,抓紧 ...

  • 课堂实录|《雷雨》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程  翔 02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雷雨>节选部分做了对话段的划分.这节课我们来理解对话段一的内容:"回忆梅小姐".在回忆梅小姐的时候,称 ...

  • 课堂实录|《心中的鹰》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孙鸿飞 三.美的破碎 (屏显)灰色背景<天国的女儿>音乐响起 师:但枪声响了!是半自动步枪和谐清脆的连击.我看见鹰以一种波浪状的斜线向地面上慢慢落下来.啊,我心中的鹰落了下来!那 ...

  • 课堂实录|《珍珠鸟》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管建刚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堂实录(二) 管建刚:揭开这个奥秘之前先读书.先读第一节,我读课题,你们读第一节. 学生: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 ...

  • 课堂实录|《寓言两则》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戴建荣 <寓言两则>课堂教学实录 戴建荣:如果说一到三节在写有个人,第四节在写谁呢?你说. 学生:在写他的儿子. 戴建荣:聪明极了,这就是书上的原话,也就是告诉我们,这则寓言里面 ...

  • 课堂实录|《太阳是大家的》课堂教学实录(二)

    NO.05 研读第二节, 把握太阳的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那看到这样夕阳西下的景色,作者心里想什么呢?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一生朗读第二小节) 师:你们看,作者看到这夕阳西下的景色,心里会想 ...

  • 课堂实录|《猴子种树》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薛法根 <猴子种树> 课堂教学实录(二) 薛法根:好,故事的开头叫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待将来吃梨子.接下来会怎么样?等待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