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随着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2%速度增长,今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突破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我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因此,加强和完善对老年病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有许多医家在探讨衰老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100多种不同的衰老学说,众说纷云,虽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一、肾中精气,主宰人生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中精气不断充盛,促进着幼儿骨骼及智力的发育,进而化生出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力。因此,当肾中精气充足时,精力充沛,骨坚牙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减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出现骨枯髓减脑空,身矮背驼、腰酸耳鸣、齿摇发白等老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由此可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故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
二、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人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五行生克挂钩,肾与其他脏腑紧密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平衡调节。肾阳的温煦,肾阴之化生是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与血液化生、循环,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使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正如金元许叔微曰:肾经虚则乃至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因此肾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调查自然人群中医虚证中发现,其肾虚患病率排在首位。不仅如此,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真气逐渐耗散,五脏日益虚弱,各种虚损性疾病蜂至,气机衍滞,升降失司在所难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袭,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则会使脏腑功能衰退加快,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发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机体的正气,加速机体的老化。临床上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疾病,有的甚至酿成危重症情从而威胁生命。
三、补肾益精,延年祛病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是肾气盛衰的演变过程。进入老年,体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表现为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易于发病,易于传变,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其中以肾中精气衰少为根本。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应重视护养正气,老衰久病,补虚为先,使脏腑机能振奋,体质增强。但单纯滋阴填精,不仅药之甘味,难以化成肾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阴凝之邪伤伐元气。若纯使用壮阳之品,或获一时之效,但势必耗损精血,使虚损益甚。故必须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使精生气,气生精,精气充足,从而推动脏腑功能,达到神聪形健,益寿延年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特点是五脏俱虚,因此,对于脏腑虚损的治疗既要立足于老年人肾虚精亏之全局,又要着眼于脏腑病变之局部,只有把补肾法与调养五脏相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的作用。由于肾与五脏是一种相互资生的关系,所以通过调养五脏气血,可以达到治肾之目的。
四、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遭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但治疗之法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受攻伐。此时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辩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拢千斤的作用。
五、注重养生,延缓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尚书.洪范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据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进而促进衰老过程。要延缓衰老的过早到来,就要平时注重养生。盛如类经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1.调摄机体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心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要十分注重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而有时,恬詹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凡治身者,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也。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书画,习书楷字,或吟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行畅,如孙思邈所云,善养性者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2.动静结合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休息,放松。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反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应注重劳逸结合,尤其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肢体,流通气血,例如晨操、打拳等活动。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我们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却病延年。
3.适度饮食人之寿命与肾气关系密切,但肾气乃“ 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老年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饮食中说:大饥伤脾,大饱伤气。益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气滞。故先饥而食,可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素问.生气通气论也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慎应寒暑寒暑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纪后由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急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
5.补摄营养营养之补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四十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即用药物补益肾之精气,延缓衰老就成了与积极保健方法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轻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不仅可作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淮山药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总之,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退化过程,其根本决定于肾中精气之盛衰。近年来,对肾虚实质和中药(如人参、黄芪、鹿茸、杞子、巴戟天等)抗衰老机理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具有抑制导致衰老的“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