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学更有实效
一、必须把握一个关键字:实。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问一问,我们的课堂实不实。(1)首先,我们的课必须要扎实,要把自己的课上成有意义的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和走入课堂是不是不一样了?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否被点燃了?关注我们的学生离开课堂回家后,有没有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意识?(2)其次,课堂必须充实,要有效率。不仅表面上面上有效益,更要注意用最少的投入(投入最少的人力、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产出。(3)再者,我们的课堂要丰实,丰实的课是有生成的课,我们老师在说课时都经常提到生成,何为有生成?也就是在教师教案预设之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教师太容易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教案意识根深蒂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教案上设计的内容。(4)最后,课堂要平实,平实的课是常态课、家常课,公开课磨炼人,家常课滋养人。李老师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全国优质课大赛中,浙江有一位老师,课堂语言很丰富,学生课堂表现很精彩,听课教师也都非常看好这节课,甚至认为第一名非她莫属了,但是结果出来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位选手落选了。评委会的专家在点评的时候讲到看一节好课,并不是看这节课的课堂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关键是要看这节课有没有深度,学生在活动的时候有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但我们却看不到学生的“生长”。
透过这个例子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不正是停留在没有关注学生的生长吗?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表面上是否参与教学,是否参与小组活动,尤其是公开课,经过大家反反复复的研讨、重复,结果往往是环节完整,活动充分,教学任务完成很好,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可去可留的知识点干脆回避掉,真不能不进行的,就设计非常细致的问题,把知识割裂开来,进行的支离破碎,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入瓮。这也正是我们的优质课、公开课为什么课堂组织教学的形式多样,师生互动都非常精彩,但是这样的公开课上很难看到精彩的生成,难怪乎我们都把公开课当成表演课,都认为公开课仅仅只是公开课,只能用于表演,不实用。过去是“秀”老师,现在不仅“秀”老师,还要“秀”学生。
而真正有深度的课堂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变化。上了这节课,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有变化,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变化,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增加。真正有深度的课堂有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学生互动的精彩生成,有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巧妙利用,有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幸福体验,有学生掌握知识的攀岩过程,让课堂有生长感,“能听出学生拔节的声音”。
二、必须把握一个关键词:有效。
李政涛老师给出了2种思路。
思路(1)三效观。有无效益:看目标达成度怎样?有无效果:看学生变化大吗?发展大吗?有无效率:能否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思路(2)八效观。全效:面向全体学生;广效:宽广的视野;远效:持续长远---我们的教学到底给学生些什么?要给孩子一辈子受益终生的东西;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他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如何做到呢?一是学生已有什么?(知识与技能?兴趣和需要?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有了什么方法?)二是学生还缺什么?三是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四是差异是什么?强效:其实是兴趣和需要的激发,最高境界:要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速效:就是要努力上简约的课。我们目前的课堂误区在于目标太大,胃口大,上一节课就想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就像十全大补汤一样;所谓有效,一课一得足矣。李教授说他最喜欢的课堂就是单刀直入、孤军深入和精确打击。课堂教学不仅要方法简约、环节简约、技术简约、语言简约,简单来说就是要言不繁,一语中的。有奇效。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这节课我要教什么?
思路一: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理由是什么?二是教师为什么要教?理由是什么?三是什么不需要教?(既要善于做加法,更要学会做减法)
思路二:两个对照。一要对照课标,日常教学中如何活出课标来?二是要对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需要的就是教师重点要教的,谓之以学定教;学生不能发现的但是教师认为重要的,也要提出来教,谓之以教定学;并且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有所作为!
(二)怎么教?
教育常识----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学科特征、学生基础、教师个性。
学名师要学什么?一学名师的技巧和方法(如何导入,如何设计流程等)二是学习名师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三是要学习名师的成长历程。例如学习于漪老师的用语言粘住学生。很多教师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啰嗦等等。对待名师要有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心态----要听别人的视野,听别人的语言表达,如何打动人?说服人?吸引人。
(三)教到什么程度?----要教到恰到好处!
基于课标、基于学生、基于能级。例如阅读能力:要培养学解释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创生信息的能力!
李教授的实效观就是: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课叫滑冰课,滑行而已。实效的课应该是刨坑课、扎根课、拔节课、攀岩课!
(四)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
1、教师设计怎么办?教师备课时要想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我要挑战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有挑战才能产生兴趣和需要!二是这节课突破点是什么?难点、障碍点是发展点。三是这节课的提升点是什么?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什么新的提升?
2、教学过程。课堂要有生长感,要追求扎实的生长。但是扎实从何而来?
(1)扎实在于清晰
学生要清晰:我上课的主体是谁?
内容要清晰:要明白自己教什么?
目标要清晰:教到什么程度?记住目标不等于教学内容
方法要清晰:怎么教?
环节清晰: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环节间的衔接、关联和转换与提升点在哪里?避免把一节课每个环节割裂开来。尤其是首尾之间的关联。
指令和要求要清晰。
(2)扎实在于细节。
很多优秀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细节的支撑!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马虎不得,要有教育的眼光。
以我们都很熟悉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来谈谈教学细节的预设和处理:
细节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要分为对学、群学两个层次,要从同桌合作开始)
细节二:小组合作有无恰当分组?异质分组更恰当。(差异更是一种资源。)
细节三:组内有无明确分工?谁担任主持人?谁负责记录?谁负责监督?谁代表小组发言?谁作补充发言?(有分工才会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担当,有担当才会有成长和发展。)
细节四:小组内有无具体可行的活动规则?或者是小组公约?我们倡导的做法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总结。(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空间。)
细节五:小组代表的第一句话怎么说?正确做法:我们小组的观点是……,而不是我的观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细节六:对小组发言如何评价和反馈?并且要明确我们评价的对象不是发言的个体,而是小组合作的质量!老师的评价是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通过某某的发言,我发现该小组的讨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点:1、2、3,我想要补充的有三个方面:1、2、3.
细节七:怎样进行组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倡:不要报幕式的轮流发言,而应要后发言的对前一组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提问、质疑、补充,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细节八:怎样充分发挥差异资源的优势?倡导教师积极发现合作比较好的小组,可以安排他们做经验交流或者派代表到其他不好的小组进行手把手的帮教指导。
李教授的讲座扎实、平实、真实、朴实,既有科学理性的观点,又有切实可行的做法和建议,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讲座中融入了自己理性的思考。
对于教学,我们要关注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教师对细节一定要敏感!
(3)扎实在于停顿。
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停顿呢?学生有亮点时要停顿,要放大亮点,让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学生有错点时要停顿,要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教学有利的资源,学生有困难、有疑惑时,要停顿,要及时引领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和困难。要努力上刨坑课、扎根课、拔节课、攀岩课!
(4)扎实在于应用。
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要让学生的积累沸腾起来!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因为它合我的胃口。郭校长也要求我们各班主任在教师张贴学习金字塔的图标,里面最高层次的就是马上应用,教别人你能掌握90%。下面我是学习过程中写的一篇博文。和大家分享一下。
近十几年我一直带初三物理课,物理尽管是一门以实验、理解为基础的学科,不是以背诵为主,但是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哪一门学科,都需要让学生以不同的途径背诵记忆基本的知识点,我把这些基本知识点比喻为电脑中的软件或程序,如果一个人大脑里没有最基本的积累,那么在你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肯定是调不出你想要的东西的。但是作为物理课,如果不对这些基础知识加以运用的话,那么这些东西就处于沉睡状态,不可能转化成学生真正的积累。在我的课堂里,我其实一直都关注这个问题,但是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今天李老师的报告让我找到了依托。
在课堂上,不仅是我,包括很多老师都是就知识论知识的方式来进行课前提问检测上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课推进过程中,让学生展示交流时,学生总是会出现知识点也知道,但就是找不到和应用的通道。我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兴趣,长期下去,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懒得动脑筋思考,越来越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在我的电学练习课上,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一直难以忘记:有一道练习考查的是串联电路里电流的关系,在我没有点拨前,我先让一位学生自己来说一说此题涉及的知识点,学生说的非常到位,接下来我又让他来和大家交流他对这道题的理解,他却说错了!其他同学都笑了,但是他却知道为什么。我很震惊!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学生知道此题所考查的知识,但为什么学生解题却不会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呢?这与我们的授课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更多的情况下,嘴里说着新课程的理念,把学生当成等待点燃的火把,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容器是不会对知识进行整合的!
现在在我的课堂上我在努力尝试改变这种局面,也就这个问题和我所在的理化生组的教师在议课的时候不断的沟通交流这种思想,感觉有改变。
1.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的积累沸腾起来。
课前提问变以前的纯知识点的问答形式为知识的应用竞赛等形式,不论是口头提问学生书写,还是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思考作答,我都会把要检测的知识点转化成简单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复习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时,我就看似随意的在学生身边找现象:体育课上我们进行投篮练习,此过程说明了力的什么作用效果?用铅笔写字时,不小心弄断了铅芯,说明了什么:用力把鞋带系好,说明了什么?等等,让学生利用他积累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调用积累来尝试,培养学生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
2..改变课堂检测的方式,让学生的积累沸腾起来。
课堂中间的检测也是教师常用的方式,小循环快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帮助教师修正教学。例如学生学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后,我就随机提出了“为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人游泳时要前进为什么必须向后用力划水?”、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唤醒学生积累的知识。
3.改变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的积累沸腾起来。
尽管我经常给学生说,学习物理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有些学生仍然缺乏这样的意识,我就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唤醒和强化,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我都会有意识的去搜集学生不注意联系实际而犯下的错误,然后利用课前提前侯课的时间或者点评作业的时候,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的去提高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1.一壶油的质量为4600kg;
2.一副眼镜的质量大约100多kg;
3.一个人的身高1.60mm;
4.一本字典的厚度5dm.
5.一个家庭一个月用了几万度电,几万吨水;
6.一个仓库能储存几kg的粮食;
……
当学生静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就立刻会意识到问题在哪里,很多同学都会在不好意思中去反思自己的作业,去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去调用积累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由物理推及其他的学科教学,又有哪一科不是这样呢?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去调动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是我们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教师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去关注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积累才会有用,才不会沉睡,才会被真正的唤醒,才会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