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老照片(敦煌简史)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中失败的三苗人迁徙至此。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三苗人的后裔---羌戎族在此游牧定居。战国和秦时,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居此。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汉武帝时代,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敦煌建郡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

.

.

.

.

.

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暠在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中原地区,却是群雄逐鹿、战火四起,故此,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来到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敦煌本来就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而战乱带来的苦难,使得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

.

.

.

.

.

.

.

.

.

隋朝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在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唐朝初期,丝路畅通,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11世纪初,西夏统治敦煌,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

.

.

.

.

.

.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雍正末,沙州农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敦煌经济开始恢复。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直至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

.

.

.

.

.

.

.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之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后续兴建,形成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的巨大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发现后不久,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致使大量的藏经洞文物流散海外,仅余少部分保存于国内。

.

.

.

.

.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