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铸在西周(冬戈)簋上的战争

1975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了,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社员白明科和白别升被队上指派,套着大犁到村西南“西二台”深翻刚刚平整过的土地。突然,白明科赶的两头犍牛停下来不走了,他扬起鞭子,两头犍牛猛一用劲,随即听到“喀嚓”一声,两头牛拉着不带铧的犁向前冲去,驾犁的白明科险些摔倒在地。后来细加查看,发现铧尖因插入一件翠绿色铜壶而折断。这就是庄白一号西周墓的发现经过。后经清理,该墓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作青铜国宝的(冬戈)簋。
  (冬戈)簋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达5公斤,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该器庄重秀丽,做工考究,超凡脱俗。侈口带盖,盖顶有圆形握手,下腹倾垂,圈足。盖、器均饰垂冠大鸟纹,两两相对,以纤细流畅的雷纹填地,两耳作立体竖冠昂首鸟形,足作垂珥,灵巧活泼,栩栩如生,为商周青铜器中所罕见。
  
  
  从铭文可知,3000多年前的六月乙酉这天,西周东南边陲烽火突起,一小股淮夷骚扰周境。(冬戈)簋作为周王室戍边大将,奉命率军前去征讨。一番较量后,两军在械林(今河南叶县一带)短兵相接。(冬戈)簋认为,由于其亡母的在天之灵保佑,休美开拓(冬戈)簋之心胸,西周军队得以在这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战争的结果是周军斩杀敌人100人,活捉2人;夺回被淮夷掠去的周民114人;缴获盾、矛、戈、弓、矢(箭)袋、铠甲、胄(头盔)等各种武器、装备共1 35件(组)。凯旋的(冬戈)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为母亲铸造了这件青铜宝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亡母的感激之情。
  同时出土的两件残鼎所铸铭文与或簋铭文在时间、内容上相互关联。(冬戈)簋记述的械林之战发生在西周穆王二十八年(前948年)六月。从(冬戈)鼎乙可知,3个月后,即穆王二十八年九月,穆王之妃俎姜派朝廷大员前往前线,慰问并提拔了(冬戈),以表彰他在械林之战中的功绩。
  准夷是我国商周时期聚居在准水流域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没有被列在周的诸侯国之列。他们虽然臣服于周室,但时服时叛,始终是周王朝统治者的一大心病。(冬戈)器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周历史、地理、准夷分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周早期,周王朝以武力控制了准夷,迫使淮夷各国向周王朝缴纳贡赋。但是,沉重的赋税使得淮夷不断进行反抗,也屡遭周王朝的镇压,通过(冬戈)簋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当时战争的基本模式,从抓获俘虏,到审讯、了解对方信息,再进行战斗部署,及对战利品的清点,战争结束后的文字报告等,详细而客观。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冬戈)家族世居周原(今陕西省扶风县、岐山县一带),世代为将,到(冬戈)时已六七十年,侍奉周王朝,历康王、昭王、穆王,可谓忠心耿耿。
  据学者研究,(冬戈)家族不是周王室的同姓,可能是子姓商遗民的一支。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曾封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治理部分殷民,达到以殷治殷的目的。西周戍边武将中有许多是非姬姓的,这或许也体现了西周统治者以夷制夷的分封原则。
  (冬戈)簋作为历史的见证,多次参加外展,它不仅为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们无言地诉说着3000年前的故事,也缩短了我们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冬戈)簋在铸造方法上采用失蜡法和二次铸造法,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我们不仅看到了西周工匠们高超的冶金技术,也看到他们用代表平安祥和的凤鸟图案作器物装饰,以表达祈求和平幸福的心愿。 
  责编 一 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3015.ht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