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墙,现代人可能已经没有很多概念了。
古时的城墙是城市的军事防御设施,隔着城墙,城内的居民安居乐业;城外的敌人虎视眈眈。而今,城市之间讲求交流与合作,自然不可能用城墙将对方挡在门外。唯一能让我们追念历史的,只剩下历史上的古城墙。而不幸由于上世纪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国古都城墙大多遭到了毁灭性拆除,目前能列入全部保护的实例不多。
一个城市,如果还能留有一段古城墙,实在是宝贵至极。
肇庆古城墙,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先说说肇庆这个城市本身。
肇庆,古称端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别看肇庆相比广东的其他城市不甚出名,却是真正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很少人知道,其实肇庆是粤语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
这样一座特别的“古城”,时间都仿佛故意走得很慢很慢。古村、古道、古树,当然还有古城墙,使得肇庆充满了历史的迷人韵味。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宋城墙。这段周长2800米的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
虽然经过了近1000年的风风雨雨,但神奇的是,古城墙的位置与周长始终没变。
据历史记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抗宋廷的压迫,兵锋一度直逼端州,那时的端州太守因为没有城墙防守,于是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1053年,北宋名将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肇庆始筑土城墙。
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并且筑为砖城,还在城墙上开了四门:东为"宋崇",西为"镇西",南为"端溪",北为"朝天"。至于为什么叫这些名字,大概是为了表达一些美好的祈愿。
宋城建成之后,先后修葺了20次。古城墙就像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了许许多多发生于此的故事。
古城墙不仅用于战时保护城内的居民,1915年时还抵御了洪灾,使城内安然无恙。
1987年后,市政府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
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斑驳古城墙。
虽然它静默不语,但人们却知道,它的沧桑,凝集了从历史脱胎而出的厚重。一次次毁坏、一次次修葺,每一次都是加诸于它身上的一次重生。
现在的古城墙周长2801.2米,分为4段。
城墙宽8米至18米,两边砌砖,中间填土,城墙外围还有28个突出的敌台。
走在城墙之下,因为阴雨的原因,灰黑的色调显得有几分压抑。
一块块城砖整齐地排布,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才打造出这样的奇迹。不禁感慨,先人们以战争、流血作为代价,吸取了经验教训,方才建得这宏伟城墙,保护了千千万万的后世人们。
慢慢走、慢慢看,仔细的话,其实可以发现城墙体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甚至还保留了整段宋砖筑砌的城墙。这些砖有9种不同的规格,有些是小的青砖、有些是大的石块,这就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
虽然叫做披云楼,但其实它是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而得名。整个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古韵十足。
沿着台阶走到城墙之上,脚底传来的踏实感让人安心。恍惚间,你会以为自己好似穿越到了古早的时光里,什么都没有改变。
几簇红灯笼为单调的城墙增加了一抹亮色,不远处的城市高楼,在天空之下显得干净而整洁。
有些地方的雨后积水还没有干,浅浅地倒映出古城墙和不远处建筑的样子,看上去有意思极了。
一对祖孙正在城墙上行走。对肇庆当地人来说,古城墙是历史,更是早已融入了他们的本身。不知道奶奶会不会把城墙背后漫长的故事,一一讲给孙子听呢?
甚至城墙之下,居然是正常的城市道路。这样的融合,几乎是其他城市难以见到的。
走完古城墙,突然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时刻、没有注意到的空间,总有一些故事在发生。然后又通过类似古城墙一样的事物,永恒地保存下去。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