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出差的人
我是一个很喜欢出差的人。
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起源于前不久和朋友的一次闲聊。大家都是工作十五年以上的职场老鸟了,所以对于职场生活少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多了很多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理解。比如,有人在群里抛出了一个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比如开会,做PPT,写邮件,电话会议,培训等等内容中,你最喜欢什么?
我的答案是最喜欢出差。此言一出,虽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不过友邦还是小小的惊诧了一番。虽然其中几个好友认识多年,彼此熟稔,算是有所了解,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居然还像刚刚入行时一般,那么的喜欢出差。
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采购,出差实在是家常便饭。
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刚刚步入职场,对于彼此的新生活充满了好奇。曾经有同学问我,你工作出差多不多啊?我一般都是这样回答,“不多啊,每年三四次吧。”等到对方点头表示认可的时候,再补充上后面半句,“每次三四个月吧。”对方此时往往都会想遇到怪物一样看着我,一年三四次,一次三四个月,那这个人岂不是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出差?那为什么这个人看上去还和一个傻子一样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甘苦自知,虽然谈不上风餐露宿,但是日夜兼程却是家常便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心理层面,由于长时间不停地变换短期居住的城市,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己对于很多原本很陌生的城市变得有了几分难言的亲近,但是与此同时,自己对于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多么繁华,不管曾经关系多么密切,都慢慢变得逐渐疏离。这种心理上的距离一旦确立,大概就不会轻易改变,很多时候或许就是会以一种在外人看来有点冷漠的方式表现出来。既然好男儿志在四方,又何必在意儿女情长呢?姑且用这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吧。
这样的生活过了差不多四年,除了学会很多人生的道理(坎坷),见识了生活的真谛(折腾)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就是走遍了大江南北,亲自丈量了山山水水,体会到中国到底有多大。说实话,小时候学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没有想到最初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生活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了你新的惊喜。
后来,换了另外一份工作,虽然还是需要经常出差,不过切换到了另外一种模式。什么样的模式呢?就是从范围广向速度快发生了转变。以上海为坐标圆点的话,成都,北京,广州这个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基本是打飞的当天来回,最远的一次去了哈尔滨,正宗的早班机去,末班机回,算是体会了一把披星戴月的空中飞人感觉。与此同时,数量并没有减少,每个周一出门的时候,心里并不是很清楚周五能不能回家吃饭。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变成了一日数城的HARD 模式,记得最离谱的一次是早上从上海出发,先飞北京,然后转战天津,接下来直飞广州,最后上床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的深圳了。
生活是一位老师,当你付出的时候,它总是会教会你些东西。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除了多了几张航空公司的金卡之外,还学会了很多似乎很有用的小本领。比如快速行李收拾大法,一分钟入睡的秘诀,平行处理多任务能力,以及在陌生的城市如何迅速找到好吃的小饭店,怎么和航空公司售票柜台的小姐姐搭讪拿到最后一张改签的机票,诸如此类。等到后来国际出差越来越多的时候,终于Get到一项非常有用的实战技能,如何在不同时区之间无缝切换,下了飞机就进会议室,该开会的时候开会,该讨论的时候讨论,如果需要适当采用言辞激烈但是绝不动手的方式坚决而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也是该出手时必出手,丝毫不会拖泥带水。
说实话,如此强度的出差,其实还是很辛苦的。
所以一直都会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出差?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时候只有你真的身临现场,才会知道最真实的情况,而所有的这一切,当你坐在千里之外的办公室里,舒舒服服的享受着空调,心不在焉的玩着电脑,是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的。套用一位摄影记者的的名言,如果你不知道真相,那只是说明你距离真相还不够近。只有真的沉下去,沉到地表,甚至沉到地下,才会知道“原来如此”原来真的是如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和人的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但是,即使这样,你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坐在屏幕的对面是不是一条狗。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莫过于坐在对方的前面,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不管他的眼珠是朝左边看还是右边看,一字一句的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收下来,然后一字一句把你想说的告诉他,这样的沟通效果比一百封邮件加上一百个电话都要更加有效。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的时候需要你自己过去。
比起坐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的工作,出差无疑赋予职场人更大的自由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赋予自己尽可能大的范围去调整,反正职场里面最终都是以结果论英雄的。如果一定要接受一个艰难的任务,那么如果可以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其实可以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项了。当然,你需要为之付出的是体力上的辛苦,不过话说回来,哪里的工作不辛苦呢?
最后一条理由。
大概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