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这个字眼似乎可以顾名思义了,比方说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面前的电影其实就是被投射出来的。我们都知道银幕上其实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后边的胶片只要在快速地走的时候,前边就呈现出了电影。
我们的心其实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如果看起来是这样子的,倒不一定说它本身一定完全是这个样子。我们的心用投射的方式加工了这个世界,所以使这个世界看起来是我们所熟悉的样貌。你们见到任何一个新的东西,有没有留意过自己究竟是怎么看到它的?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电冰箱的时候,那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电冰箱,一定要从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当中做一番比对,才知道它可能有的大概用处:它看起来是一个金属做的箱子,是一个能够储物的地方,当手伸进去之后又凉凉的,它应该是有点像雪一样的东西。所以这两个东西合成起来之后,我们才得以理解新的事物。我们要见一个新人的时候,难道我们真的是把他当成一个全新的人来看的吗?一定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把对过去的一些人的情感、愿望、印象、冲突投射到这个人身上,我们才能够把这个人纳入到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对人的感知格外地受我们投射机制的影响。这样来看似乎很悲哀,悲哀之处在于原来我们每一次看到一个新的人,都不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看的。我们对于周遭的人的所有印象,原来都已经被我们的投射加工过。或者说的可怕一点,污染过,这当然是一种投射的消极面向。正是由于这样的消极面向,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好像他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如果他跟一个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渐渐地感到失去耐心,强烈的反感,那他可能就会跟这个人的关系断掉。如果是的话,我们当然祝福他,但就以我们临床上常见的群体而言,往往不是这样。大概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有一些熟悉的气氛,熟悉的味道卷土重来。再日久天长的话,他甚至会发现对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乃至一些不容易留意到的长相、细节,跟旧人其实是一样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我们的心里储藏了关于我们重要他人的一些模板,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模板去观察、去探测、去接触其他的人。因为这样的投射机制,我们才会觉得当我们一觉醒来,这个世界仍然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一种熟悉感,或者是我在前边所提到过的内稳态、舒适区。在这里我要稍微解释一点,哪怕你每天醒来的生活,所面对的他人是糟糕的。可是只要这样的糟糕感是连续稳定的,它仍然在你的内心制造了一种内稳态,以及一种看起来有点悖论的舒适感。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离开一个坏的人的时候,你最有可能找到类似的坏人。这是因为你内在对于内稳态的一种需求,大过了发展的需求。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我们想要发展的话,其实内稳是被不断地破坏的。可是由于投射的机制,它就把我们局限在一个熟悉的、像是一个壳当中,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球体。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就被我们的投射机制封闭在这样的一个球体当中。你能够设想吗?你所看到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平面的荧幕,它是一个完整的球体,也就是说360度似的。你从哪个方向看好像都没有荧幕之外的地方,可是银幕上的东西都是你。听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悲哀?这是一种多么深的孤独感。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需要迈出自己。我们想要真正地同他人亲密接触,我们又需要迈出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从一个消极的面向来讲,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投射的机制在我们的生活所制造的麻烦,我们对投射的机制有着多么贪婪地使用。如果对方变得有点不像自己,甚至我们要继续投射,使它变回原样。这也是为什么在关系当中,两个人会用相互的投射作为配重,这样的话才能够稳定。投射可以是单向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更有可能是双向的。你像我的旧人,我像你的旧人,因为我和我的旧人之间还有一段帐没有算完,而你和你的旧人之间也有一段纠结未曾理清,所以我们的结合要把那些没算的账再好好地算一遍,这样下来是不是太可怕了?所以投射是无处不在的。比方说谈到我们的梦,很有意思的是在做梦的时候,我们同外界的他人是没有接触的,我们的感官也是关闭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内在世界。这个时候我们的梦就像是电影的荧幕一样,所以当梦中的一切呈现的时候,相比较白天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个没有污染的自己。所以一些人在做梦的时候,被梦中的一些形象所吓到,其实他是被他自己的一部分所吓到,我们可以对于一个人做梦,有什么样的情节、内容、气氛、情绪来理解这个人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因为梦几乎是内心百分之百地投射了,甚至完全没有被外人所纠正。如果一个人在梦当中变成了完全相反的一个人,比如在白天他是一个非常温文尔雅的人,像是一个君子,在梦当中他可能变成了一个怪兽或者一个残暴的人。联系我们以前所讲的配重理论,为什么晚上的梦的气氛会与白天截然相反,会与自己的主导人格截然相反?可能就是我们梦当中呈现的部分,正好为自己的日间人格进行配重。所以当我们指出,他梦到的所有人其实都是他自己,他是这个梦的总导演的时候,他会觉得有所不安,因为这会让他感觉到,那我白天的人格难道就不是真的吗?在这里我们要通盘考虑,白天的人格和在梦中自己的所有人格,其实它们都是相互配重的。而且正如我在前边的课当中已经提到过的那样,你即使在白天当中跟不同的人互动,你其实也用不同的机制。你对对方会有一种投射,在这种投射的指导下,你就会形成一个相应于被你投射所加工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合适的面具。所以你的日间人格其实也是一系列投射所引起的结果。所以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知道,我们真的好复杂。但是通过我们有什么样的投射,我们可以挨个找到自己,这里就是一个投射的积极面向。如果你完全没有投射,你自己像是一个中子星一样,或者像一个黑洞一样,外界完全看不到你,你也不向外界送出任何信息,作为一个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只要跟他人互动,就像某种新陈代谢一样,你不断地投射,接下来在你不断投射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也在不断地实现着自身。当然你实现的自身可能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局限在特定的一些面具里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主张一个人要多同他人进行互动,因为不同的人互动,你将会有不同的投射,你也将外化你内在的不同部分。这样一来,你内在岂不是变得越来越丰富,你所能够见到的自己岂不是也越来越全面。所以有些时候,当我们慢慢地内心有了勇气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尝试性地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进行打交道。那些不喜欢的人,为什么我们会不喜欢?是因为我们投射了我们人格当中的黑暗面相,或者说投射了我们的阴影到那里去。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阴影其实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要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并且通过这样的认识走向尽可能的圆满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阴影置于不顾,所以我们就会开始主动地走进那些我们所反感、所排斥的人。在这个时候诀窍在哪里?你要留意你的内心什么东西被激活了,你的内心在做些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从舒适区向不舒适区的迈进,这种迈进势必使自己的内心发生调整。而如何看待这个调整,其实反过来就可以推导出我们的内心还有什么。所以当一个人的内心逐渐变大的时候,其实他可以打交道的人是在逐渐变多的,就像是他在茫茫人海当中,去不断地寻觅自己的片段一样。我们自己本身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出生在某一个家庭里,我们就有可能过度地认同家庭,而局限了自身。可能一开始我们的人格主要同家庭人员进行配重,然后我们执着的认为,这些是我们的全部。当我们再见家庭之外的他人的时候,我们又会用投射的方式误以为他们是家人,所以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我们的人生被种种的局限。说到这儿,大家既然能听到一讲,那说明是坚持下来了。对于我这个人以及我的声音和我讲的内容而言,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你们所熟悉的,还是你们所感到陌生困惑的?是让令你们感到心生欢喜的,还是心生厌恶的?
我想,如果能够坚持到这一讲的话,在这里就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了,因为这些东西不光是与我有关,可能更多的是与自己有关。有时候在后台看评论,其实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我的同一个特质会被截然相反的评论,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于大家而言完全不陌生。好的,让我们看一看自己的投射吧。
文字来源于 张沛超 大众心理课《知己心理学》
从业时长:心理咨询时长1000小时以上,受督时长180小时以上;
咨询寄语:与你共渡心灵之河;
抑郁、焦虑情绪问题;
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
学校适应、创伤疗愈(不含性创伤问题);
个人探索与发展、人生意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