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个人总是抱怨生活,是为了逃避他人潜在的求助

为了逃避他人的求助,这类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向身边的人抱怨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他在逃避别人可能的求助行为。他的行为说明了:他在尝试说服身边的人,自己应该获得温柔体贴的照料,并且自己也无力再去承担任何的义务或者责任。换言之,如果有个人天天跟你抱怨生活,那么如果你有事情求助对方,很大可能性会遭到拒绝。对于这一类人而言,他们试图通过抱怨的方式,来获得一种“免责”的安全感。那么,这一类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案例分析:

一位女生刚刚新婚不久,可是总是在抱怨婚后的生活是一团糟。她很难适应与婆婆的相处,总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婆婆应有的照顾,总是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一样。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很差,哪怕这位女生不工作也完全没问题。更何况丈夫为了让妻子有点事情做,还给她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门店。按理说这位新婚女生的生活,应该算是幸福的。可是女生每天都在向身边的人发牢骚,觉得自己又是操持家务,又是要想办法忍受婆婆,还要照顾门店,每天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事实上,是这位女生太过于认真了。女生把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成是对自己多么重要的大事。她之所以给人制造一种十分忙碌的感觉,就是为了告诉别人:如果这件事没办好,千万不要埋怨我,因为我这一天实在是太忙了。还有,如果你有什么事千万别找我,我实在没有精力再去管其他事情了。哪怕是自己丈夫的某些请求,她的态度也只不过是“尽力而为”。能够看出女生的自尊心太强,害怕做错了事情受到指责,害怕暴露出自己的弱点。

总是抱怨生活的人,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自尊心强,控制欲高

总是抱怨生活的人,是为了逃避指责。他们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受到他人的指责和批评。由于自尊心太强,很难接受他人的指责和批评。他们逃避别人指责的方式就是,向别人展示一个十分忙碌、十分尽心尽力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无一不是在宣示:我自己也需要被理解、被照顾,所以不要指望我能做好每一件事了。他们总是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很上心,意味着控制高。只有当他们拥有足够的掌控感的时候,他们内心才会踏实。不管实际的家庭条件如何,他们总是要做点什么事情,内心才会觉得心安理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操劳命”。

刻意疏远他人

这一类人的社会感比较薄弱,在社交中不是很好合群。他们总是刻意疏远他人,目的是远离有可能带来的威胁。他们不认为能够指望朋友来帮自己,反而总觉得朋友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与他人相处时,并不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相反,他们宁愿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真的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所做的事情几乎不需要别人帮忙,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当然,这些事情在外人看来可能都是鸡毛蒜皮的消失,而他们却把它当做正经事儿来做。

逃避别人的求助

总是抱怨生活的人,是由于担心别人给自己带来麻烦,本质上是逃避别人的求助。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更愿意切断与他人的关系。可是面对一些实在摆脱不了的关系,但是又害怕别人找自己有事儿,所以只能先发制人。他们在别人包括丈夫/妻子、家人面前也是如此,总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总是一副辛苦操劳的样子。这种行为是在刻意拉开自己同他人的距离,让别人不要过分地靠近自己,因为自己太累了。他们就好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所忙碌的事情也只有自己满意。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需要不断地鼓励

身边的人要多鼓励他们,对自己而言也要多鼓励自己。总是抱怨生活,是为了逃避指责,逃避他人求助。身边的人要给予他们肯定,不要指责他们,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要鼓励他们提高做事的效率,一些小事能尽快做完就尽快做完。面对他人的求助不要一上来就排斥,要视自己的情况而言,能帮忙就帮忙,哪怕帮不上忙也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对朋友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鼓励自己要成熟一点,要学会面对问题。放弃找借口的习惯,是自己的错误就承认。

放弃旧的应对模式

追溯到童年时期,因为自己笨手笨脚遭到同伴的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一种保护机制,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很需要别人照顾,以此来逃避别人的嘲笑。哪怕成年之后,这种应对方式也仍然存在。只有想办法放弃旧的应对模式,才能完全长大。你需要明白,那些嘲笑你的同伴,也在长大,他们也变得成熟了。也就是说,哪怕你没有多么尽心尽力,别人也不会嘲笑你。那些嘲笑你的人都已经成熟了,而你这个被嘲笑的人还没有成熟。

总而言之,总是抱怨生活的人,不仅自尊心强、掌控欲高,而且还总是在逃避他人的求助。只有想办法让自己成熟起来,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