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家岗八角星之数理分析结论:汤家岗文化不是伏羲文化,是在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王母文化
汤家岗八角星之数理分析结论:汤家岗文化不是伏羲文化,是在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王母文化
文|黄饮冰
汤家岗八角星1(原图由吴心源翻拍)
一、鸭子头(s)形纹所体现出的数理分析
汤家岗八角星上通过“图”传递出数字信息。但是有规律摆布的“图”是“鸭子头(s形图)”。
上面的“鸭子头”的摆放给人的感觉是认真的,是刻意的,这种认真和刻意一定要传达一定的信息,反映一定的内涵。
鸭子头(s)给人直观的就是数字。“鸭子头”从正上开始顺时针看,是数字3→13→3→12→3→13→3→7。如上图所标记。
怎么看呢?
(一)“3”的历史信息和内涵
直观看,是四个“3”。
“3”在华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万物的起源在“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原生态的华夏哲理。
在华夏文明中,“三”也很具体。
1、心宿三星:太子、天王、庶子星
在华夏文明中,最早的观辰者是谁呢?是燧皇燧人氏。燧皇观辰的结果,是在发现了“大火星”,这就是“燧人观辰,心而出火”。《尸子》记载:“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路史》中说,燧人氏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照中国古人所说是“心宿”,即“大火星”。
心宿是汉语版二十八宿之一。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即:
心宿一,又名“太子”星或“心前星”;
心宿二,又名“天王”星或“大火”星、“大辰”星色赤;
心宿三,又名“庶子”星或“心后星”。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心宿,才是华夏文明之发端。《春秋说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史记·天官书》说:“心为明堂,大星天王。”把心宿看作天上的明堂,天王就是天帝。
就是说,心宿是上天之明堂,是天帝布政之宫廷。这是人间建立王权的开始。
明堂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汉武帝仿效黄帝建立明堂于泰山。
心宿三星
当然,三星还有“福禄寿”三星之说。三光之说:日、月、星。三才之说:天、地、人。三纲之说:君臣、夫妻、父子。
这里再说一下“燧人取火”。燧人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汉以后,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摩擦得火,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所谓“发烛”,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流硫磺于首,遇火就燃。
解决“火”的问题,唯有华夏文明。西方文明是“盗火”。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因湖南省安乡县汤家岗遗址而得名。
汤家岗文化距今6 800~6 300年,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地区。陶器以红陶为主,以戳印纹和篦印纹为装饰、具有浅浮雕风格的白陶圈足盘是该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不同形状的镂孔也很发达。生产工具中,石器不多,存在细小燧石片和有肩石锛。经济主要为稻作农业。建筑为地面式,以红烧土作地面以隔潮,墙壁用编竹夹泥,并加以焙烧的方式建造。
汤家岗文化受到江汉地区的大溪文化和武陵山区的高庙文化两大文化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大溪文化影响,这可以以红陶为证;高庙文化影响要小,这可以以白陶为证。
我在多篇文章说过,汤家岗文化是一种新文化,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以澧阳平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在汤家岗文化发展起来的时候,北边是强大的大溪文化,高庙文化作为边缘文化处于汤家岗文化的东、南、西边缘地区。所以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湖南地区的中心文化是汤家岗文化,湖南地区的边缘文化是高庙文化。
汤家岗文化,继续发展成城头山文化。
汤家岗文化在经济上的成就,就是继续发扬光大稻作农业;在文化上的成就,就是白陶圈足盘上的汤家岗型八角星;在建设上的成就,就是开华夏土城建设的先河,从汤家岗开始,环壕加堆筑土围的土城建设模式开启,逐渐发展成城头山的环壕加夯筑城垣的土城。
能够建设土城的汤家岗,就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化程度,其组织力、动员力和控制力就高度社会化了,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土城,这个高度社会化的集团,是一个国家。
处于国家时代的汤家岗,当然会认识到以上的四个“三”。不然如何组建国家,如何理顺诸多关系归顺在一个王者之下呢?
我也说过,汤家岗到城头山,处于中国上古的王母时代。
(二)“13”是什么?
以前,在华夏文化中是没有“13”这个文化数字的,西方才有“13”之文化数字。
汤家岗的“13”是什么意思呢?
在黄帝以前,古人注重的是“南北”。因为在5000年以前,古人主要表现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进行南北运动。黄帝开始气温趋于稳定,人们主要进行东西扩展。
这个“13”就跟南北运动有关。北天坐标是北斗七星,南天的坐标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就是“13”星。远古人类随着温变进行南北运动,我在《中国中心论》的多篇文章进行过论述。
在华夏以后的历史中,南北问题、东西问题,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表现。
在汤家岗八角星图中,“13”是对称重复的。
三、“12”是什么?
对于文化数字“12”,大家都很熟悉。最早的“12”《山海经》记载的“12月”,我以前也说过,这里的“月”是“肉片”,或者是“一块肉”,“12月”就是12块肉,用12中动物的肉块进行祭祀。以后发展成“十二生肖”,神化就成了“生12月”。“12”还是“12地支”。还有伏羲时代“12年为一纪”的说法。对于伏羲的12年为一纪,我也专门著文解释过。
(四)“7”是什么?
我的理解,“7”应该是后来古人们所说的“7政”,就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最重要的“7件事”,如我们现在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
但是古人对“7”是很神化的,七政为天格之数。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易·系辞》:"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 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中的"以齐七政" 裴骃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
2、指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骃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镇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
"
3、指天、地、人和四时
《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对于“四时”,《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有详细的记载。在汤家岗八角星图中,“3”这个数是4次间隔重复,也可能预示着“四时”认识的存在。
(五)文化数字“8”的存在
鸭子头的摆布,是“8”份,3→13→3→12→3→13→3→7。
这里的“8”,体现的是“八分”,但这里不是“八卦”。
什么是卦?《说文》说:卦,筮也。按,所以筮也。《易·说卦》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注:“象也。”所谓八卦、占卦、变卦,卦是供占测用的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不是简单的数字“8”。八卦是成熟的占卜文化。
《周易》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就是“卦”。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象征事物间的矛盾联系。古代是根据占卜所得之卦判断吉凶。
(六)文化数字“10”的存在
“7”+“3”就是“10”,这是天数,10天干。根据传说,在燧人氏时代发明了“10天干”陶文。
(七)文化数字“16”的存在
“13”加“3”就是“16”。中国的杆秤就是“16两”。“16两”的来历就是“北斗7”“南斗6”定盘星“3”合起来的。
(八)文化数字“45”的存在
3→13→3→12→3→13→3→7的循环中,去掉重复的四个3,13+12+13+7就是45。这是后来的河图洛书之数,也是九宫格之数,,4、6,3、7,2、8,1、9,中宫5。
但是,汤家岗八角星明显不是“河图洛书”。
(九)所有鸭子头(s)数之和是57,不是60
我最早是从周行易的《文明断简》公众号中见到的汤家岗八角星和高庙八角星。我对高庙八角星进行了图解,对汤家岗八角星也进行了图解,但对汤家岗八角星主要是指出了其与高庙八角星的明显区别,并作出以下结论:远古八角星有高庙型八角星和汤家岗型八角星;汤家岗八角星与土城建设有关;西南少民主要继承的是汤家岗型八角星,继承汤家岗型八角星的少民应该是西王母的后裔;汉族继承的是高庙型八角星。没有对汤家岗八角星进行数理分析。后来吴心源又把汤家岗八角星图传给我,证明这个图来源不是单一的,所以开始进行数理分析。
汤家岗八角星所有的鸭子头(s)数加起来,得到数字是57,即3+13+3+12+3+13+3+7=57,并不见“60”的存在。所以汤家岗八角星与“60”不能够建立关系。在汤家岗时代,先人们还没有认识“60”甲子。
(十)不被重视的数字“25”
“12”+“13”就是“25”,12代表地之数,13代表天之数,12加13就是天地合数,故25是远古人发现的天地合数。
二、汤家岗八角星所有纹之合数是290
如下图所标记。
中心是蝴蝶结形纹,8片弧形纹组成。
蝴蝶结纹之外是4个眉眼纹。
4个眉眼纹之外是8角星。
八角星之外是8个几字形纹。
8个几字形纹外是有明显间隔的12个条虫纹。
12个绦虫纹外118个间隔明显的半框形纹。
118个间隔明显的半框形纹之外是57个鸭头形纹。
57个鸭头形纹之外是75个弧形纹。
此图之合数=8+4+8+8+12+118+57+75=290
此图还有一个隐形的数字10,就是天地八方。我以前解释汤家岗八角星时也说过,汤家岗八角星很方正,有四个垂直角,方位感特别强,所以我认为汤家岗八角星是定方位的罗盘,也是城市建设的图纸。
那么图上数字之和290加上隐藏的数字10,就是300。
汤家岗八角星2
综合历代典籍的记载和诸多对伏羲的研究,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2、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3、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4、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5、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6、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之分,但人间依旧是一片洪荒,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万物。 但“一片洪荒”的描述则未必可信。因为华夏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为了歌颂谁,就一定要丑化谁。我认为,伏羲以前的时代,文明成就也是很高的。所以历史传说,伏羲是在接受了“河图洛书”之后,受启发发明了“八卦”。
其实从正统的资料看,伏羲与历法的关系并不明确。
在拙著《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时代的历法探讨》一文中,我明确指出,伏羲出生时期的历法,是以25日为“一年”,“12年为一纪”,一纪的时间是“300天”。伏羲及伏羲以前的纪日单位是日、年、纪。远古的一纪,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年。也许远古地球绕日运动快一些,所以绕日一周只要300天。这个300的周期在伏羲时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360天,在黄帝和少昊之间,这个周期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到帝尧时期定为366日。
“纪”这个词,是远古文化“结绳纪事”的遗迹,“纪事”当然也包括“纪日”。伏羲的时代并不用“纪”,而是把一年称作“易草木”,草木一易称作一年。
《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后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何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牺、有庖、升龙氏,本通姓氏之后也。(据《汉魏丛书》)】,这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易草木”一词,这是伏羲时代文化在语言上的遗迹。
“命臣潜龙氏作甲历”,说明历法在伏羲的时代经历了一次变化。在黄帝的时代又有“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的记载。到帝尧才建立完备的历法。每次历法调整,均与太阳年的变化有关。到夏代,制定历法才参考了月的因素,成为阴阳合历。一个日历年的时间,从伏羲成皇以前的300天到伏羲黄帝时期的360天再到帝尧时期的366天,这种变化,与地球绕日运行一周的时间有关。
四、从数理分析看汤家岗文化与伏羲文化
从数理方面看,汤家岗文化八角星图,显然没有河图洛书之数理明确。所以汤家岗八角星可以证明,汤家岗文化还没有达到伏羲得到的河图洛书的高度。河图洛书的研究成果,大家都熟悉,在此不述。
通过对汤家岗八角星的研究,对比河图洛书和伏羲的文明贡献,汤家岗文化与伏羲文化有相似性或共性,但明显就不是成熟的伏羲文化。我作出如下结论:
1、两者的相似性或共性,说明两者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两者的前源文化是共同的;
2、两者的差异性,是他们各自文化自身的逻辑导致的,说明汤家岗文化与伏羲文化不是一个体系。
3、从汤家岗文化还没有达到伏羲文化的高度,也可以说明伏羲的出现是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的后期。我以前就说过,伏羲生存的年代,就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之间,最大可能在距今6300年前后。
实际上,就是在同期的湖南地域也是两种文化共存,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汤家岗—城头山文化是核心文化;存在于汤家岗-城头山周边的是延续下来的高庙文化,这个时期的高庙文化是边缘文化。对此湖南的学者不是不明白,但是因为要把伏羲搞到湖南,自然是不会把这些当一回事情的。
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汤家岗-城头山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我以前说过,是王母文化,王母文化就是女王文化。在进入国家文明时期,中国南方以汤家岗-城头山为中心,遍布女王国,这些女王国都是汤家岗-城头山统治者王母派生的,王母是女王之王,所以被称作王母。以后随着男王国的兴起,女王国衰落,王母就演变成了西王母了。
汤家岗-城头山王母的来源,就是高庙之高祖女娲了,高庙女娲是女娲元神,其他的女娲,包括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的女娲,都是高庙女娲派生的。在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的女娲成为正果后取代了女娲元神的地位,女娲元神就被演变成了王母了。这些以前也说过多次了。
在远古女娲元神统治华夏大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伏羲的影子,只有夫婿。大洪水助推伏羲走上历史舞台。
黄饮冰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