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莫高窟的名头真是太响亮了。一上初中,就已经在历史课本中听闻其名了。然半世消磨,一无所成,也就始终没有能够走出琐事的羁绊,到达哪大漠的深处去一睹其流色辉煌,聆听其飞乐炫幻。更无法去沐浴其佛法的润泽。只能在各类的影视及书籍中粗粗地阅览一下风貌。
    莫高窟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挺远的。虽然骨感的现实是没有到过现场,但回头一想,即便是到了现场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凭借以往的旅游经历来看,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那样精美奢华的艺术面前,心里真的能够泛起那么一丝丝的佛法的涟漪或者艺术的浪花吗?未必,真的未必。缺乏先关知识的储备而贸然去审视一件意旨深远、艺术绝妙的作品,最多也就是在回家后感叹一句:比我家的小平房气派多了。
    然而,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文化大家,其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使我等百姓所不能仰视可及的。他来在莫高窟,却看到了“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并能将其艺术的色流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地从北魏到隋到唐到五代剥开。拉长了历史层次丰富的景深,平铺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慢慢读来,仔细品味。比浏览有关的画册或者景观的介绍片,滋味自然是丰富了许多、细腻了很多。
       文章全篇着重于对莫高窟艺术美学体悟的感知描绘。体悟莫高窟的聚会、狂欢与仪式。体悟其人性的沉淀,人格的飞腾,佛理的蒸馏与。这是我们常人在现场或者观看介绍片所不能领悟出的艺术感受。

大漠深处有一处美的凝聚。美到令人窒息。他是莫高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道士塔》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

王圆箓的骨灰塔

      所谓道士塔,即道士王圆箓的骨灰塔、圆寂塔。王圆箓何许人也?王圆箓乃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一位道士。是敦煌莫高窟的发现者。王圆箓作为一个文化学识十分有限的一位道家弟子,于1900年5月26日在人迹罕至、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带发现了莫高窟后,仅凭借自已的力量想要保护好这些宝藏无疑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但是他也竭尽自己所能为保护莫高窟做出了努力与贡献。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说:“他(王圆箓)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王圆箓一开始没有认识到经卷的价值,导致大量的经本画卷被斯坦因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文物贩子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骗走。这时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这一历史贡献上的最大的过错。而余秋雨先生的这一篇文章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对王道士进行了声色俱厉的讨伐。这也正是许多人读过这篇文章后的第一认识。但我认为,余先生对王道士的口伐笔讨似乎只是表面,真正令余先生心痛的其实是对有关部门无视文化、无视历史的一种痛恨与叹息。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余先生文中这样感叹。只是借王道士做了一个虚掩的靶子而已。
坍弛, tān chí,解释为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0)

相关推荐

  • 藏经洞 · 王道士

    参观完藏经洞,这时才觉得累了,刚才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仰头一会儿低头,还在要在景观面前努力避免跟全国人民合影,真是挺忙活的.不过,我还有个心愿,我想去看看王圆箓,那位王道士.特别是从藏经洞出来后, ...

  • 敦煌印象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

  • 莫高窟 · 记忆

    用<猫>里的<memory>为下面的藏经洞配乐,因为这应该是一段可悲可气的故事,不是可泣啊,不过也许既能可气也能可泣.但想来也可以用<焚心以火>,因为想起了中日蜜月 ...

  •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寒暑易节,每当寒暑假的来临,一部被国人反复播放了三十多年的电视剧,都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那就是<西游记>. 假如有电视剧播放次数的世界吉尼斯纪律,相信它一定当仁不让地勇夺桂冠.妇孺皆知, ...

  • 读《与朱元思书》

    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背诵唐诗,算是跟古人开始亲近.到了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才真正接触到古汉语.迄今我非常感激我的中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冯更生先生,中学六年跟随老师学习,做了六年语文课代表,中学课本上的所有 ...

  • 特辑“阳阳读《古文》” 《与朱元思书》

    继"乐乐诵<道德经>""倬汉诵<大学><中庸>""小乐诵<大学>"之后,第四位小盐粒儿赵俊阳 ...

  • 颜真卿《集字与朱元思书》欣赏

    颜真卿《集字与朱元思书》欣赏

  •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与朱元思书》表格式导学案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型阅读课时1主备:主讲:课题<与朱元思书>教研组长签字:教学副校长签字: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把 ...

  • 「愙斋书法」柳体大作《与朱元思书》,楷书中的极品

    柳体大作<与朱元思书>,楷书中的极品!<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 ...

  • ​【名品赏析】 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

    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 ...

  • 朱元思书

    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原文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 ...

  • 【书画欣赏】 柳体大作《与朱元思书》,楷书中的极品

    砚田书院 传承文化 传播经典 15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 ...

  • 与朱元思书 诗意 赏析 朗读

    南朝梁·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