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身心的“艾人”——《东篱故事》选登

我们习惯以职业名称来称呼从业人,比如工人、工匠,农民、农人,画师、画家,教师、教书匠;有时也用行业里特有的物件来标示,比如面包师、木工等。

题目里的“艾人”指的是艾灸师,算是面包师那样的类推,稍有些生硬或疏离感。

一直想用个更好的名称来赠送给小城的艾灸朱老师,这个温文尔雅好钻研的年轻人,始终给我很好的印象。

声息洁净而透明。

他自我标注的“艾灸哥”、“金手指”的大名在小城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艾人”之称,显然含有“爱人”之喻;灵感来源于我和两位艾灸老师的一次相会。

两三年前我还不能闻熏艾的烟气,若撞入鼻腔,顿觉胸闷不适。

老式的一条黑烟弥漫开的蚊香闹的,那东西味大,熏不跑蚊子专熏人,熏成了视觉、嗅觉的条件反射。

在东篱,有人告诉我,艾驱寒阴,对它的排斥、反驳,说明你身体早有阴虚充盈。

如此“自以为是”说话的人就是北京和艾书院的王院长,中医大科班出身的“艾”专家。他不远千里跑小城来,和艾灸哥朱老师交流倒是其次,好像专为要开导我似的。

我其实已受过启蒙,此前艾灸哥朱老师在东篱的一熏一捏,已经板正了我对艾的偏见。

国内有个叫“中国书院联盟”的论坛,东篱书院位列其中。

上次联盟开会,王院长做了个大会发言,他从文化角度阐释“艾”的功能所具有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感,坐下面的堂主老沈颇有触动,感觉可以与小城的金手指朱老师对接,立刻就发出了要他来小城做示范的邀请。

堂主老沈的“伴月坛”旗帜,还在东篱飘扬着,小城的张大师、朱老师分别在东篱搞过养生课堂,效果很好。

堂主做事情,热度一来立即“升堂”,热度一消,便悄无声息。

关于中医,就我的观感,这些年来争议不断,却一直在增热度。

中医治“未病之病”,在你要出毛病而病未大著的情形下,用调理手段,让它缓解乃至于消遁。

“调养”二字缺一不可。

医师帮你调理,教你长期养护。你若手脚利落,神清气爽,心里就愉悦,病魔就不会敲门来找。

这些个道道,已经成中国大妈熟知的养生常识。

比一般医师的高明处,王院长深知中医的根要深扎在传统文化上,那既是取之不竭的宝库,也是推展医道、实施医术的光明大路。他把艾灸放到这一格局里,便成为“和艾书院”的缘起。

有书院支撑的“艾”,和文化理念联结在一起,就显得高大上。

我翻他在北京开讲座的画面,感觉妙绝。

他讲课教室前墙的标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算是流行的经典了,属艾开烧的对象,他在用艾让天天进取到频临崩溃的人安静下来,安稳下来。

能看出形态不一的各种癫狂的“励志”和“奋斗”,皆由心病而致,就已经算是个高手了。

王院长有趣,他知识渊博,擅于比附,毫无医师的刻板和匠气。

治疗时谈笑风生,下手处春风细雨。

你给他拍照,他总爱摆出个爱心的小手势,看似浅显,却是在你心里植入印象标记,要把 “艾”和“爱”的谐音进化成同调。

这是种画龙点睛的能耐,平易处撩拨起波澜来。

王院长和朱老师共持一套“艾”的理论。

人世间缺钙的不如缺爱的人多,中国人“爱”的伦理起头就有缺失,从不曾牢固过爱自己的根基。比如大公无私的那样的楷模倡导就很偏颇,一是它不符合人性基调,硬在拔高;再就是它有时看起来就像是自虐。

一个不爱惜自己的人,是无法建立真切的仁爱生命观的。

“艾”,更像是唤醒爱惜自我的生命伦理。

听着,还真是醍醐灌顶。

艾灸师最难的是于寻常处见真功夫。

王院长和朱老师给你轻轻熏艾,好似刮痧的效果,却能断出你这里不好、那里有毛病,随即为你专门制订出一套调理的方案。

堂主老沈自然是艾能得以施展大爱的最佳对象。

一熏一刮,东边刮风,西边下雨,颈椎、后背上的一道道焦墨般的草书大字,算是显出了严重警告。

我则更甚,颈椎、肩胛叫艾熏成了水墨画。

怪不着稍冷我便不适,要将身体裹起来保暖,根子在阴虚。

艾成为通畅我淤积之路的光亮。

王院长和小城的金手指朱老师都有相同气质,和善、开朗,特别有耐心。俺跟老沈往俩“艾人”身边一站,笑得再灿烂也是灰头灰脸,比不得人家肤色白皙面色透红。

那定是“艾”的力量使然。

作者相关文章

养生讲堂——《东篱故事》选登

“药王槌”

东篱原就是一本书——《东篱故事》自序

(0)

相关推荐

  • 花重锦官城的重读zhòng还是chóng

    花重錦官城的重 讀zhòng還是chóng 我养了只雪碧: 胡老师: 您好!最近我在看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对于重的读音很纠结.如果按格律,是 ...

  • 萧人刘光——《东篱故事》选登

    堂主老沈曾这样评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在漆艺.绘画.书法.古琴制作诸多领域遨游,生逢盛世,屡遇名师,艰深潜研,视界开阔,触类旁通,由古出新,已成大器,必有大就. 他连用八个四字句来褒扬一位三十岁的年轻 ...

  • 蒙人张真——《东篱故事》选登

    我被老沈带着外出所见的第一个东篱朋友便是张真. 和他的第一张合影叫我有意消除了色彩. 你跟他在一起就得黑白分明.界限清楚,他是个学问上讲理较真的人. 可称兄道弟,境界.心思却也能隔着十万八千里. 立春 ...

  • 陪着山长去巡山——《东篱故事》选登

    萧县龙城书院的正厅中间的孔子像,每回见着我都要在心里拜两下. 一拜孔夫子,他是我们教书行当的祖师爷.乱世中不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安宁,选择了救世的大仁大义的人生.他所树立的为师者的人品和学问标杆,至今仍 ...

  • 剑鸣兄——《东篱故事》选登

    称杨剑鸣为老兄亏又不亏,亏的是我俩同为1960年出生的人,不为亏的是我属老鼠他属猪. 1960年那个年头出生率极低,存活率更低,我周围60年出生的人极少.三年的自然灾害到了60年可谓登峰造极,树叶树皮 ...

  • 东粉一号——《东篱故事》选登

    东篱的细雨,那叫杏花带露,那么含蓄的娇艳着:一夜风去,竟把满园的春意写意成水墨丹青. 东篱常带给我惊喜,这次是一个毛胡脸引发的. 广东汕尾的几个舞蹈家撵到淮北,要把他拽回去开工:而淮北电台的几个资深播 ...

  • 小城文坛七仙子——《东篱故事》选登

    阳光暖暖融融的照耀在二泉山下的东篱琴园门前,小城作协的七位女子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镜头前.一身的浓色大裙初看俗艳,可她们个个都有降住它的气场.仪态,将之焕发为花色绽放. 后景徽派木雕展现出的故旧感,又给画 ...

  • 裁缝小魏的文化梦想——《东篱故事》选登

    前日朋友圈转了一篇题为<广袖华裳>的文章,文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 "衣冠上 ...

  • “伴月坛”——《东篱故事》选登

    不同类别的诵读我听过许多,诵读者各举风采. 不知从何时起,高调和轩昂便成为诵读风格的主流,而且赖在那里再不起身,有时便出现听觉的激情疲惫.越发希望有一些细腻.平和,勾住魂魄.驻足心间的慢板," ...

  • 养生讲堂——《东篱故事》选登

    堂主老沈真是个急性子,有天几个人刚提起"东篱文化"的概念,想从书画.文学.茶道.陶艺中采撷几个侧面,以定期活动的方式固化为东篱的基本面目,把含糊不清的文化情趣,变得明晰可识,他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