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其脉
适其脉
观其志意
与其病:
适其脉:
“适”字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
《医古文译注》
等均释为“测”
皆从张介宾之说
按:
适的本义:
《说文》:“之也”
《广韵》:“往也”
“适”与“测”
义不相 干
《黄帝内经素间校注语译》
亦将“适”释为“测”
不妥而注解为:
适即察
适,时也
时,伺也
适作察解
由伺字引
《新中医增刊·医古文辑要》
就引此作注
《吕氏春秋·明理》:
其风雨则不适
其甘雨则不降
其霜雪则不时
其寒暑则不当
这一语言环境:
“不适” 、
“不时”、
“不当”
同义
“适”
既可训为“时”
还可训为“当”
均为形容词
至于引用《广雅》
“时,伺也”
将“时”训为“伺”
“时”已转化为动词
词性改变
词义随变
概念不同
“伺”也就不能够与
上述语言环境中的
“适”、“时”
递相为训
故“适”训为“伺”
亦属不妥
笔者认 为:
“适”通“视”
是“视”的
通假字
兹申述如下:
“实”
“是”属禅母锡部
“实”属船母质部
( 见“字音问题”)
“盖”通“盗” ,
“盖”属见母月部、
“盎”属匣母叶部
同时还可从同源字
证实“古音相近”
同源字,虽不是,通假字
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必须音同
或者音近
而且必须,都是以
先秦古音,为依据
所以
同源字
往往与
通假字
相混
如:
“是”通“实”
“比”通“频”
《同源字典》中
旁纽音近同源的
( 旁纽叠韵除外 )
就有 8 例
其中
旁纽、
通转
就有17例
如:
跨:骑( 溪群旁纽、鱼歌通转 );
广:宽( 见溪旁纽、阳元通转 );
绩:缉( 精清旁纽、锡缉通 转 )
等可见“适”、“视”旁纽、通转
古音相近
确信具备
通假条件
二、“适”通“视”
印证实例
一、
“适”通“视”
的语音条件
通假字以
先秦古音
作为依据
只要二字
音同音近
就能符合
通假条件
已考证的上古
语音系统来看:
造,书母锡部
视,禅母脂部
声母属旁纽
韵部属通转
应说,古音是相近的
旁纽,古人也叫双声
《通假字例释》:
旁纽通假
( 旁纽叠韵除外 )
就有12例
其中
旁纽、
通转
也有2例:
“是”通
古音相近
只是具备
通假条件
如果没有
任何证据
通假的解释仍有
穿凿附会的危险
但首先应用
本证的方法:用本书中
重复出现的词来作证实
因同一书中,有些词的用法
常能反映出,作者的个性
①《素 问·微四失论》 :
不适贫富
贵贱之居
坐之薄厚
形之寒温
不适饮食之宜
不别人之勇怯
不知比类
足以自乱
不足以自明
此治之三失
按:
“坐之薄厚”与
“形之寒温”前
均承前省略
“不适”二字
“不适”与“不别”对举
“适”、“别”
当为近 义词
从“别”得知
“适”通“视”
“视”与“别”对举
《素间·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
视万物
别白黑
审短长
适,察其所便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
不察贫富贵贱之居
不适饮食之宜
不察饮食之宜
察,视也
②
疟脉满大急
刺背俞
用中针
傍伍肤俞各一
适肥瘦出其血
适肥瘦出其血
王冰注:
瘦者浅刺,少出血
肥者深刺,多出血
谓刺之深浅
出血之多少
当审视病者
肥瘦之不同
必
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之虚实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度”与“适”
( 其形 ) 都是估量、审 察
( 病者形体肥瘦 ) 之意
“适”即“度”
“度”与“视”义近
将,“适肥瘦,出其血”
译,“酌量肥瘦,刺出其血”
“适肥瘦”即“视肥瘦”
③
适气同异
多少制之
同寒湿者,燥热化
异寒湿者,燥湿化
故
同者多之
异者少之
按:
从句意看:
气即岁气
亦即司天之气
同异,即指
岁运与岁气
之间的性质
是相同
或不同
多少,同异的程度
制,治疗的原则
“适气同异,多少制之”:
岁运与岁气
在性质上
有同有不同
因此治疗上
就要弄清其,同异程度
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显然“适”即
酌量、审察
“适”与“视”之通假
张介宾注:
“适,酌所宜也”
张隐庵亦宗此注释
“适”为“酌” ,与“视”义近
“适气同异”即“视气 同异”
④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王冰注:
量病轻重
释“适”
为“量”
适大小为制
大小制之者
动词
量有度量、审察之意
与“视”义近
瞻肥脊
察物色
必比类
量大小
视长短
“量”与“视”对举
“量”即“视”
“适”为“视”之通假
“适大小为制”即“视大小 为制”
⑤
安其主客
适其寒温
同者逆之
异者从之
安其主客
适其寒温
结构相同
“安”与“适”
当为近义词
并从下文:
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气相得者逆之
不相得者从之
主客:主客两种不同的,气
寒温:寒热两种不同的,病证和药物
同者逆之
异者从之:
治疗应当
审察两种
不同情况
主客之气,相导者,则逆而治之
主客之气不相得者,则从而治之
“安”通“案”
安上息民
注:
贾谊书
安作案
大道可安
而不可说
依注则安
案之借字
“案”
在表 示“考察”
的动词义之时
字又写作“按”
“适”通“视”
按、视两者在
“察”意上同义
故在《素问》当中又有
“察色按脉”的对举用法
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即“按其主客,视其寒温”
⑥
气有高下
病有远近
证有中外
治有轻重
适其至所
为故也
按:
其,代词
代制方用药的药力
非晋国之故
故,法也
法,法则、准则
根据上下文意
“适”通“视”
“适其至所为故”即
“视其至所为法”
以审察药力
能达到病所
为准则之意
⑦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
适事为故
按:
事,病情
故,法也
“适事为故”即“视事为法”
观察病情与准则之意
“适”的这种用法
《孟子》也有应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按:
巡,《说文》 视行也
段注:视行者,有所省视之行
《辞源》:巡,周行视察
巡所守者,视察其所守之地
“适”通“视”
“天子适诸侯”即“天子视诸侯”
天子视察诸侯,叫巡狩
与“帝王巡察诸侯”
的解释相合
“适”通“视”
“适其脉”即“视其脉”
“视其脉”在
《素 问》、
《灵 枢》
就有现成语句:
①《素问·缪利论》 :
视其病
缪 刺之
于手足爪甲上
视其脉
出其血
②《灵枢·邪 气脏腑 病形》 :
胆病者,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
⑧《灵枢·四 时 气》 :
听其动静者
持气口人迎
以视其脉
此外
“适”通“视”
还可以从
修辞方面
得到印证
凡治病,必察其 下
适其脉,观其志意
与其病
即采用了
“变文”的
修辞手法
“察”、“适” 、“观”
为表达相同词义、
避免用字重复的变文
“适”即“察”,即“观”
视舆马
慎驾御
适衣服
务轻软
临饮食
必镯洁
审辞令
疾趋翔
必严肃
此所以遵师也
“适”即“视”即“审”
故“察”、“适”
即“视”、“观”
“察、视、观”这组变文
在《素 问》
及《论语》
也有现成语句:
①《素 问·脉要 精微论》 :
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脏
②《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论》 :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别阴阳
审清浊
知部分
视喘息
听音声
知所苦
③《论语.为政》 :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综上所述
“适其脉”
“视其脉”
殆无疑义
“有以” 、“无以”探析
“有以”、“无以”
在中医古籍当中,大量存在
但其词性及词义,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三种观点:
一是
吕叔湘
《文言虚词》:
由动词“有” “无”
和介词“以”
组合而成
语法成分是:
“有所以”
“无所以”
的省略
含义是:
“有 ( 无 )
什么东西
可以拿来”
这一观 点
语法界
颇为赞同
二、
《古汉语读本》
“有” “无”,是无定代词
“以”,是动词
其含义是:
“有 ( 没 有 )
什么东西
可以拿来”
三、还有人认为:
“有”
“无”是动 词
“以”是介 词
“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字
“以之”组成的介宾结构作状语
我们认为:
把
“有以”
“无 以”
看成是:
“有所以”
“无所以”
的省略
不妥当
古汉语
根本没有
“有所以”
“无所以”
的句 式
因此谈不上是省略
“以”是不是介词
我们认为也不是
因为介 词“以”
后面必须带
由名词、代词
或名词性词组
充当的宾语
如:
乃以扁鹤
言入报枕君
(《扁 鹊 传》)
但是任何“有 以” “无 以”
句式中的“以”的连带成分
都不是名词、代词
或名词性词组
而是动词或动宾词组
如:
此二事
虽扁鸽、仓公
无以加也
可见,“有以”“无以”
中的,“以”不是介词
第二种观点认为
“有”“无”是无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