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拈坨子》(散文)作者 萍 聚

拈坨子

作者 萍 聚

我是农民的女儿,自今生活在农村。父母一生为人忠厚老实,靠种地来养家糊口,所以农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活的“命脉”,农民的“命根子”。前几天,国家为了防护汉江堤坡,动用了我们的农田,让部分农民的农田面积减少。因此,在众人的提议下,我们小队的土地面积得重新划分。如何来分?分田分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具体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划分土地。这次分田让我沒想到的是,队长采用的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拈坨子”这个游戏方法,将土地面积顺利地均分给了每个农户,这种拈坨子的热闹场面,勾起了我儿时的许多回忆。
说起拈坨子,也许会有人不懂,这是地方方言,书面语就是“抓阄”,类似于民间的一种“抽签"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老少皆宜。记得很小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差,物质匮乏,小孩子没钱买高档玩具和零食,更不用提有没有电视看和玩手机微信了。都是父母亲们在农闲时,亲手给自家孩子做的“土玩具”,或编出一套游戏规则来教孩子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比如:踢毽子,跳绳,丢沙包,讲故事,猜谜语……等等,其中就有“拈坨子”这个游戏,别看这个游戏简单,里面可藏着大智慧呢。
具体做法是,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每人摸取一个,来决定该得到什么或谁该做什么。小时候,经常玩一种名字叫“官、打、追、跑”的游戏:事先弄四个纸片,在上面分别写上“官、打、追、跑”四个字,参加游戏的四个伙伴各自摸取一个,抓到“跑”的成了“逃犯”,马上要逃跑,抓到“追”的,就要执行“抓捕”任务,“逃犯”一旦被抓回来,抓到“打”字的“打手”要惩办“逃犯”,而这一切都是在抓到“官”字者即“大官”的掌控之下进行。
当大人们干完农活,或在农闲时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娱乐一下。那个年代虽贫穷,但精神生活很丰富,当时的人们都没什么贫富的攀比之心,也非常满足于现状,心里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出门打工挣钱这个想法,都过得较为单纯、幸福和快乐。
当大队里的干部用“拈坨子”的方法来分田分粮分牲口时,这就会让很多人心里没谱,生怕手气差拈到不好的、不实用的,因为这可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生活的好坏。在我的家庭里,爸妈经常带领着哥哥姐姐和抱着我去拈坨子,说什么小娃儿火气旺,会带来好运气。也许真的如爸妈所说,我们很多时候都拈到了好东西,比如耕牛和马等等这些大的实用的物件。这么说来,“拈坨子”就成了我心底里永远难忘的记忆。每次想起它,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飘忽不定的人,瞪着希冀的眼神,手摸着预先准备的纸团,喊叫着“有”或“无”的底牌……这种方法也是当年乡村里一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那个年代“拈坨子",就如“一揭两瞪眼”的赌场潜规则,瞬间显示一种微秒的公平;又像法庭上的判官,当庭判断官司的输赢;也像过去考场里的考官,当场决断功名。拈坨子,听起来是那么的天经地义、顺乎自然;说起来是那么的公道公平,命运注定;看起来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毫无疑义;运作起来又是那么的众口一词,让人心服口服啊。
从我记事起,(我的印象里记不得爷爷,不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我出生前就已去世,只有奶奶和爸妈哥姐的陪伴。)常听奶奶和爸爸妈妈们念叨,拈什么划得来,拈什么划不来,就见识了“拈坨子”可以直接影响全家人的生活问题。后来,日子稍稍好些了,我也渐渐长大了,经常听奶奶和爸妈讲过去拈坨子的经历。如果拈不到好东西,一家老小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艰难,很拮据。最常听到的就是听他们讲与村民们“拈坨子”时发生的故事。
在大集体时代,整个长市大队共有十三个小队,一个小队里有几十户的人家,几百号人口,分这分那的又多,众口难调,谁也把握不住绝对的公平,因为世界上绝对公平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分东西的时候,即使队长、会计拍着心口,说着掏心窝子的话,保证没有私心,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公平,但磨破了嘴皮子,仍有个别怀疑的,即便同样的人口、同样的斤两、同样的大小来分配,而个别小心眼的人仍会说东道西、挑肥拣瘦的,说先分或后分的个大、成实、成色好,分到半道要挑换,弄的队干部们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有的人鸡蛋里挑骨头,怎么分也觉得不公平,心里总感到不放心;有的还以为队里的干部都把好的分走了,剩下的再分给这些老实的平民百姓。分东西遇着这么多的磕磕绊绊是常有的事,真让人头痛,煞费了多少苦心都无济于事,于是就想到了“拈坨子”这个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拈坨子”就是一种或决断某事的方式,往往遇到不好决断的事、难分的东西,通过拈坨子都会迎刃而解,拈坨子似乎是一种快速而公平的方法。只要一人提出,众口响应,拈坨子在那时的乡村成了自然定律,大队里分东西动不动就是拈坨子,大到分地、分牲口,小到分粮、分草、分猪肉。有时见着哪里围着一堆人,一猜就知是拈坨子。拈坨子是抓着什么算什么,全凭自己的“手气”和“运气”的好坏,谁也说不出什么来,遇到抓着好的,就“哈哈”两声,心里美滋滋的,哼着“洋歌”扬长而去;遇到抓着差的,就自认倒霉,谁叫自己手气不好呢?呆在那哭笑不得,但也不会多闹什么,因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手气差,不怪別人。这样也为生产队消除了许多纠纷。拈坨子,也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公认的一种分配形式,也就因拈坨子留下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儿时的我,见过的拈坨子,除了与小孩子们玩“官,打,追,跑”等等的一些游戏外,就是大队里的干部用拈坨子的方法分田分物。他们按人头多少切割成多少份纸条,写上要分事物的记号,然后把纸条折叠起来或揉成纸团,放到草帽、筛子、簸萁、盒子等里面,用手搅乱,再把做好的“纸坨子”反复摇一摇,(与赌博场上摇骰子一个动作)就让所有拈坨子的人随意抓取,抓着什么就是什么,这个就是决断的依据。
拈坨子,因分田、分粮、分物的形式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方式。有时按人口分,队里的干部按每户人口的多少来分类,再按相等的人口称量或估堆,分成若干等份的粮食或物品,然后每户派人拈坨子,按纸坨子上抓的序号拿自家分的东西,大都平安无事。可也有抓着不好的东西无理取闹的,大队干部被逼无奈,只好等人都走了的时候,给他另分一份,或将自己分的那份与他交换,这才了事。
还有的时候,遇到要分的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的,还要分得相对公平,让人们满意、信服,怎么办?这个时候只有很好地揣摩拈坨子的方式,在“纸坨子”上写着“有”或“无”字就行了,自然就分开了。还有的时候,要分的东西只有很少的几份,大队里的干部在“纸坨子”上都写着“无”,人们一看抓着的是“无”,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就一个个死心塌地地走了,结果最终都让队里的几名干部分享了。这种情况不只发生过一次,拈坨子的次数多了,人们也都长了心眼,要求拈的“纸坨坨”都要全部当场亮出来,拈坨子这才顺乎了公平。
后来也常听长辈们讲过,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组干部还试图用拈坨子的方式来分口粮田、责任田,可这种方式已经不灵了,因这时人们是以一家一户为耕种方式,而土地是农业的命脉,口粮田、责任田一分就是上十年不变,且每年还得按土地面积缴纳公购粮,也就是要结合分到的田地大小,按国家购粮标准缴纳相应的粮食,交了几年公购粮后,因收粮食多了,挺费时费力,大队的干部们就直接上门收钱,这个钱当时称“提留钱”。
这口粮田和责任田可真是支撑乡民生活的“生命田”、“命根子”,肥沃的土地与低洼薄地差老鼻子远了。往往在涉及到家庭、个人十几年的切身利益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计较,许多家中老少都在盘算着分块好地,可这时拈坨子的方式已不奏效,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有的因拈坨子分地,分着、分着,就分不下去了,有的还引起了纠纷,只好改弦更张,将低洼薄地与肥沃的土地有机搭配,再以数量找补,这才勉勉强强地把地分了下去。
拈坨子,是大集体时代的特殊符号,也是那个时代公平的标志。看来,在大集体时代,拈坨子是最为流行,它扮演了时代的主角,也唱好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大戏,随着时代的发展,拈坨子虽已渐行渐远,但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如今的摸奖、分房……不都是另一种方式在拈坨子吗?
没想到,时隔多年,今年队里分田分地,拈坨子这个老方法在特定的场合下,仍被沿用,被再次搬上了“舞台”,亮相与“观众”,重演了“历史”的一幕,让我的脑子里满满的都是回忆……但我对拈坨子却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过去长辈们都是用拈坨子的方法来改变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似乎就是给命运下的一场“赌注”。回忆那些双手合十,口里在喃喃自语念叨的人们,这种画面已深深刻印在了我的心里,永难磨灭……
演唱者简介:

萍聚,本名杜官萍,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人。爱好音乐,看书。劳动之余喜欢写日记,唱歌。现为潜江市作协会员。

萍聚的散文

守望梦中的家园公众平台文章征集活动

一、平台主旨:

以文会友,传承中华文化,歌颂美好,寄托相思,守望心灵的家园。

二、主要栏目:

文学原创、文学欣赏、作品朗诵、平台K歌、戏曲演唱、美食原创等(可根据情况随时增加和调整栏目)。

三、约稿:

1.文学原创:作品须本人原创,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文学欣赏:推送省内外名家名作,旧作原创均可,但需经作者本人授权,但旧作(在其他媒体刊登、推送过)无打赏。

3.作品朗诵:要求与“文学欣赏”栏目要求相同。

4.平台K歌:推送市内外歌唱爱好者歌曲。

5.戏曲演唱:推送市内外戏曲爱好者演唱、名家名段。

6.美食原创:推送网友自制菜谱。

四、其他事项:

1.来稿请于正文后附作者、朗诵者、演唱者、演唱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2.读者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朗诵者、演唱(奏)者、原创者稿酬,40%用于本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原则上7天后发放作品打赏费用,7天后打赏留作平台维护费用;同题诗和诗歌以及其他各类比赛打赏、3元以下打赏,不发放作者个人,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3.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4.投稿邮箱:907557420@qq.com

投稿微信:zzy18972193058

五、平台顾问:

总顾问:黄明山

小说顾问:郭啸文

现代诗顾问:郭红云

古体诗顾问:砚  浓

散文顾问:王  宇

音乐顾问:吴汉高

六、平台编委:

主任:晓岸瘦风

编委会副主任:杜德武

责任编辑:青牛

成员:胡蝶、修远、晴空、萍聚、神仙自在、李勇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好消息:[美容院转让]

黄金地段,超高人气城市中心!因公司集中归并经营,现将地处潜江市中心城附近的美容院(面积300平米)低价转让(非诚忽扰),联系人:田老师:18571926860、林子:13545966307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守望梦中的家园

(0)

相关推荐

  • 【散文】郭法章/行走郭亮(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 ...

  • [湖山作家群]华绍银的随笔《回忆当年公社的蹲点干部》(二)

    回忆当年公社的蹲点干部 (二)  上次写了篇公社蹲点干部文章,记述了武装部长解留根人生中的几朵浪花,引起网友共鸣.然而,部长的亮点非常多,采撷那么几朵,如同"蚌海拾贝.挂一漏万"了 ...

  • 文学原创•《割麦的母亲》(散文)作者 萍 聚

    割麦的母亲(散文) 作者 萍聚 豌豆巴果  割麦插禾--         每到麦子黄熟季节,催割鸟的嘴角恨不得啼出血来,撕心裂肺的叫声让人有种莫名的浮躁与不安.那饱胀欲裂的麦穗也不顾一切的张扬着,似乎 ...

  • 文学原创•《读散文<白活儿>论生死》作者 萍 聚

    读散文<白活儿>论生死 作者 萍聚 前天,在市作协群里,看到吴斌老师发的纸刊散文<白活儿>,(当地人把操办丧事说成是白活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喜事),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 ...

  • 文学原创•《忆从前》作者 萍 聚

    忆从前   作者 萍聚 小时候,是父亲背着我 看戏.赶集-- 温暖的记忆翻开我的心田 就像巧克力一样的滑爽甜蜜 上学后,是老师教我 读书.写字-- 拿着优秀学生的奖状 曾逗乐九旬的奶奶 温馨的画面至今 ...

  • 文学原创•《三姐妹回娘家》作者 萍 聚

    三姐妹回娘家    作者 萍聚 以前回娘家 携着老公  领着娃 进门就叫爸和妈 吃妈妈做的饭喝爸爸泡的茶 爸爸抱起外孙心里乐开了花 妈妈满脸笑容逗着娃 瓜子副食给我大把抓 而今回娘家 只有妈妈没了爸 ...

  • 文学原创•《在春天》(同题诗征稿)作者 萍 聚

    在春天 作者 萍聚 你们踏青  旅游 这些都与我联系不多 在春天 我心里只有种子和化肥 一双粗糙的手   两个结实的臂膀 一座放满农具的农舍   四方返青的田亩 将锄头深入泥土 嘴里发出用力的声响 踏 ...

  • 文学原创•《难舍乡村情怀》作者 萍 聚

    *小编实录:当农村作者萍聚将她写的还散发着油菜花和草香的作品发给我后,竟有些怯生生地又给我发来信息说"别笑话我,就是一顺口溜."我快速浏览了一遍作品,迅速给她回信息道:" ...

  • 文学原创•《白鹤滩的建设者》作者 萍 聚、老 徐

    白鹤滩的建设者 作者 萍聚.老徐 痴情于科技的焊笔, 在恢弘的画面里, 在铮铮钢骨上, 在柔情电缆下, 精湛绘画--白鹤傲立, 巧手谱写--山川秀丽. 十六台这个数字, 是梦想吉利, 更是铸造世界奇迹 ...

  • 文学原创•第五期同题诗参赛作品展:9号参赛作品《白鹤滩之梦》作者 萍 聚

    白鹤滩之梦 作者 萍 聚 电缆防火封堵 为了你的美丽 我们用精湛的技术做笔 在层层桥架 条条电缆上 画出了白鹤滩之梦 十六台百万机组 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铸就金沙江创世之举 我们用激情的旋律伴奏 ...

  • 文学原创•《抚 摸》作者 萍 聚

    抚  摸 文/ 萍 聚 抚摸是情的传递,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爱人与爱人的亲近是耳鬓厮磨,是接吻拥抱,那抚摸是最经常和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不能因其经常和微不足道就无视它的重要性. 前段时间,我因身体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