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十三:详解武将单挑(下),古代真实的武将单挑什么样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十三回!
上一回的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跟列位读者听友谈到,在三国时代是没有这种武将单挑定胜负的常规打法的。武将阵前单挑定胜负这种看起来很拽的武打模式,实际是衍生于古代戏剧和话本的艺术加工。
但是,武将单挑定胜负,是不是就是完全出于艺术想象呢?也不是,武将单挑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武将单挑,并非是舞台艺术的凭空想象,多少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本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就将为您解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那些单挑,是从哪些现实中取材而来的。
说起《三国演义》,自然首先就要说一下,在真实历史中的三国时期,武将单挑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非常稀少的,比如历史上的吕布与郭汜是发生过阵前单挑的,这是在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聚集董卓的部队,攻击吕布据守的长安城,在双方的攻战中,吕布要求与郭汜单挑决战,郭汜也应战了,结果是郭汜被吕布用长矛刺中,郭汜的手下骑兵护卫冲上前来救援郭汜,双方就脱离接触了,吕布与李傕郭汜的全面战争也没有终止,吕布军最终还是被李傕郭汜的人马击败。
即便是关羽在万军之中刺死颜良那一段正史记载,也不能认定为单挑,因为那次是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作为先锋,带着人马突击袁绍大将颜良的部队,在万人乱战之中,关羽杀死颜良并斩首而回,袁绍军士兵拦挡不住。
三国时代的武将阵前作战,更常见的是关羽张辽对颜良的正面冲阵,这也是大锤在上一期三国演义解密中反复强调的。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这种武将带领少数精锐正面冲击敌阵的战例,才是武将阵前战斗中较为常见的战争套路。
类似的还有魏将张辽以800人冲击孙权大军的逍遥津之战,吴将甘宁以100人冲击曹操大营的濡须口之战,等等。而且在这些三国冲阵战例中,张辽和甘宁算是特别猛的,因为按照目前的资料来看,他俩的冲阵行动是使用步兵完成的,没有骑兵那种高速冲击的突然性,冲阵难度可以说是直线上升。
甘宁
但是请注意,即便是这两次三国时代最为出色的冲阵行动,战果其实也是比较有限的,正史记载,张辽带着800敢死队正面冲击孙权数万人马的营垒,也不过是杀死几十人,斩杀敌将两员。甘宁带着100人夜袭曹营,也只是斩首数十。应该说,这类武将冲阵,主要体现在冲击敌方营垒的突然性和冲击性上,对敌人的打击也主要是针对气势的。
比如逍遥津之战,张辽带着800人杀了几十个人就冲到孙权指挥部附近,对东吴军指挥造成了很大混乱,重挫东吴军士气,但是即便如此,张辽这次冲阵行动,也没有对吴军造成重大杀伤,更没有打垮吴军,最终迫使孙权大军撤退的原因,是后续十几天里合肥要塞攻坚战失利。
三国以后直到隋唐时期,武将冲阵乃至武将单挑仍旧时有发生。比如隋朝开皇年间的高越原之战,隋军反击突厥入侵,隋军大将史万岁是万夫不当的勇将,主动要求突厥军派遣一员勇将出来跟自己在两军阵前单挑决胜。史万岁单挑的理由是,大家的士兵是无辜的,不如咱们各派一个勇士来单挑,这样大家士卒损失都比较小。突厥军答应了。于是隋朝史万岁出马,突厥派遣了一名骑将出马,结果史万岁斩杀了突厥军的这个骑将。突厥军士气受到重挫,最终撤退。
史万岁
实际上,史万岁这次阵前单挑之所以能够影响整个战局,不是突厥大军觉得一个史万岁就能把他们上万人的骑兵大军给干掉了,而是因为在这次阵前单挑之前,隋军已经在高越原与突厥军多次交战,双方损失都不小,而且突厥还是吃败仗更多的一方,到了史万岁要求单挑之时,突厥军已经筋疲力尽。而且在这次单挑之后,隋军又使用反间计诱导突厥军内讧。应该说史万岁的这次单挑只是适逢其会而已,其效果是建立在之前的两军会战和之后的两军谋略战的基础上的。
而且在我国古代,单挑时并不存在所谓的冷箭暗箭偷袭可耻的说法,善于骑射的人在阵前单挑时是很有优势的,在当时人的眼中,单挑时弯弓射人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唐宣宗时期白敏中带兵攻打吐蕃,吐蕃军就有头领冲出来要求阵前单挑,唐军阵中有一员“潞州小将”骁勇善射,突然纵马冲向敌阵,弯弓连发两箭,射中吐蕃军头领,唐军士气大振。当然,“潞州小将”虽然是涨了士气,但是吐蕃军也没有败退,随后还是要唐军与吐蕃军爆发数万人规模的厮杀,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吐蕃军才被击败。
到了五代时期,阵前勇将单挑又流行过一阵子,后唐的大将周德威就是这方面的单挑好手,曾经阵前单挑擒获敌方勇将陈章、单廷珪等。
真实历史中的武将单挑,特别是唐宋时代比较多的这类武将行动,为后世的三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单挑模板。尤其是五代时期是宋元三国故事话本形成前的关键时期,各类阵前武将单挑的盛行,也让三国故事有了现实的参考原型。
当然,这些实际的武将单挑或者武将冲阵,在古代军事家的眼中,和话本、戏剧作家的眼中,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宋元话本戏剧作家眼中,武将单挑可能是两军对战的关键性因素,而在古代真正的用兵者、统帅眼中,这类单挑勇将的军事价值,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既非常可贵,又价值有限。
说到可贵,这个是很好理解的。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敢冒着对方千军万马的威胁,带着几十个上百个人就敢死冲锋敌阵的,虽然也就是能杀死几十人顶天了,但是这类武将的勇气和武力都是很可贵的。三国时期东吴的甘宁就是这方面的著名冲阵将领,甘宁因为以前当过盗贼,归顺东吴之后他的部下经常惹事,但是吕蒙经常袒护他,对外解释的理由就是,吕蒙认为这种冲阵单挑的勇将也就是敢死队长,非常难得。
吕蒙向孙权介绍甘宁来历
但是同时,这种冲阵武将的价值又是有限的。比如,隋炀帝杨广在当太子的时候,曾经与隋朝名将贺若弼讨论过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位当时隋军名将的优缺点。当时贺若弼就评论说,杨素是猛将,缺少智谋;韩擒虎适合冲锋陷阵去单挑,但是无法带领大军;至于史万岁就更偏科了,他就是一个骑兵猛将,只适合带精锐骑兵,或者骑马去单挑。
贺若弼
贺若弼的这一番评论,把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隋朝名将都黑得够呛,而且标榜他贺若弼才是有勇有谋能带大军的统军帅才。这番评论对不对,大锤不去评判。但是通过甘宁和贺若弼的例子,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出,古代职业军人对冲阵单挑将领的认知和评判。
那就是,这类单挑将领非常勇猛,能够提振士气,但是只有局部的战术意义,不能充当方面军统帅。类似的说法在宋代也比较常见,北宋时就有人评价西北名将种[Chóng]谔有大帅之风,而当时大部分武将只会阵前好勇斗狠单挑,只是寻常武夫。
当然,随着弓弩和火枪等远距离投射武器的日益发展,单挑的实际价值越来越小,这类古代军事技术变革导致的作战模式变迁,已经不是《三国演义》所能涵盖的。不过,单挑在小说和现实中能够得到截然不同的作用评价,大约也是文学和现实差距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