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细胞,而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和组织纪律的优劣。以下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教师一定要关爱学生,对学生的爱,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个物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关注,被呵护,被尊重,只有爱的教育才能真正感化和触动他们,这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无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是无果的。
那么教师如何爱学生呢?
首先,我们要“严”。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孩子如同一棵小树,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有人为他修剪枝叶,这样的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修剪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则,有错需要担责。
立规则时,切忌高音调,高标准。用平和的语气把规则讲清楚,言简意赅。高标准会让学生感觉无法达标,没有获得感,干脆就放弃了。标准采用小进步的形式,循序渐进。每次进步一小步,这样更能让学生有获得感。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在实施的过程一定要抓到位,切忌虎头蛇尾。
以下是我当时制定的个别规则
1.下发的材料需要家长签字带回的,必须第二天拿回,否则家长亲自来送。
起初制定时,还是有个别学生忘记带,我就逐一通知家长,刚开始很麻烦,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后来除了请假等特殊情况,学生几乎都能带回。
2.暑假作业:1.要求用红笔改错,利于查漏补缺 2.要求在每页作业上标注日期,防止浑水摸鱼,今天的作业用之前的代替。3.字迹清晰。刚开始实施时候我几乎每天用一小时左右,一页页翻阅学生发来的作业,不符合标准的马上要求重写。刚开始学生会有点不耐烦,家长逐渐发现学生糊弄的情况减少,一直很配合。用了一周时间,落实规定,孩子的作业质量有很大提高。
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有的学生会感觉规矩在束缚他们放飞自我,他的家长也提倡让孩子自由自在,像小草一样生长。结果是他的孩子确实是按照他的意愿生长的。但是过于自由。1.他会在午休考试过后,借口去厕所,然后半小时找不到人,后来才知道偷偷回家睡午觉。2.他刚开始拒绝值日生,说是太累了。3.他的母亲因为课桌有点矮,在我放学后辅导学生时候,擅自将螺丝钉卸下来,还好发现及时,有一半螺丝还没来得及拆卸。过后我问学生是不是应该通知我一声,他的回答更是让我大跌眼镜,感觉这么个小事,没必要和我说。所以,在平时和孩子沟通过程中,我一直告诉他,我并不是反对自由发展,自由并不是他说的无拘无束的,而是有一定前提的,必须以规矩,以集体为前提。他现在逐渐有所好转,能够自觉值日,说话也能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对他的教育还在依旧进行着。在我看来,没有规矩的集体就是一盘散沙。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离开了学生,任何的管理都没有意义。我们反复让孩子在给定的条件下发展,就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最终让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也就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形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摆脱家长急,教师急,事半功倍的局面。让规则标准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
严厉时候必须严厉,爱的时候也要打开心扉,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严慈相济,才能让规矩有温度。
让教育有温度,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1.孩子,请按我说的做~防患于未然
教育要到位。对于一些安全隐患,除了口头表述外,我会采取模拟场景的方式,
1.如针对跑跳等情况,我会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在安全范围内,奔跑相碰,学生们会现场感受到下课走廊跑跳的严重性。
2.如放假前的交通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把眼睛闭上,去学习,去触摸,去感知周围获得信息,他们领悟到双眼对他们的重要性。身体哪一部分都无法复制。
2.孩子,我想听你说~
1.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我都会让学生写下对老师的意见和看法,有一次一个孩子向我提起过自己因为迟到扣了分数,原因是他父亲的车辆半路出了故障,也没带手机,所以没有请假。但我当时并没有太听他的理由。他最后反问我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您上学时候从没迟到过吗?从来没有因为误会而委屈吗?从那起,我每次处理孩子的错误时候,都会想想自己学生时代。听听他们的看法。
3.给孩子留点面子
班里有学生有早恋的苗头,我在目标附近捡到一张情书,字迹正是目标同学的。前两句大概“当冰川已经熔化,当火焰融入胸膛”当时的我火冒三丈,心想火焰都融入胸膛了,人早就没气了,一冲动真想让作者读读佳作。后来于是,我改变了初衷,将写情书的同学叫到校园僻静处,和风细雨地与他谈起心来。从人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心理,谈到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主要任务;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讲到谈情说爱会使人分心,牵扯精力,影响学习;……经过一番教育,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要与异性同学保持正常关系,集中精力搞学习,力争考上重点高中,成绩有所提高。
三.仪式感让教育升温
小王子里面谈到仪式时讲到: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太可怕了。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将多么黯淡无光。
仪式感对生活的意义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对于班级工作也一样,需要某些特定时刻的仪式。仪式能给孩子一种对某些事情的正式感、敬畏感,它意味着重大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象征承诺、宣誓、庆祝、改变甚至升华,传递着特殊的信息与意义。
作为班级,每天都面临着老师上课下课的仪式,开始上课,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表达感激之情:“老师好”;下课了,学生起立,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有些老师觉得繁琐,觉得可有可无。可是,这正是“教育”的体现,通过这种仪式的力量,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心存敬畏,追求崇高,认真读书,积极生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形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
仪式感之家庭教育
我为爸爸妈妈洗脚
总有家长和我反应孩子不听话,沟通总是不顺畅,毋庸置疑的是,父母很爱孩子,很爱很爱。面对叛逆的孩子,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如何把最好的都给他。似乎我有时候也给不了父母太好的建议。总想着有什么样的活动促进亲子关系,虽然迈了只是一小步,青春期和父母的关系碰撞似乎不那么强烈。深刻感受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体谅,每位父母的感动和满足,温暖的孩子们未来可期。
1.比赛合影
比赛过程中给运动员们拍照留念,到家长群里面,留下青春的痕迹。有一些同学体育不太擅长,但是细心的为班级投稿,我也会在班级大力表扬,颁发“最佳文笔”奖状。
2.主题班会
我先布置好任务,由他们组织、策划,自己协助他们。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自觉地加入其中,积极主动地献言献策,忙碌中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放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成为班级主人,做起事来越发显得自觉主动。既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拉近了班级与个人的关系。
3.颁奖仪式
除了颁发学习优胜奖之外,还可以颁发乐于助人奖、最佳口才奖、最可爱同学奖等,寻找每个人身上的亮点,从而让他们得到班级归属感,打开他们心灵,让他们融入班级,再动员他们投入学习就容易多了。
4.布置班级墙
布置班级一面墙作为“文化墙”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去布置,写下每个人的愿景,让我们班真正成为学生温暖的家!
孩子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力量,除了学校老师外,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班级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教师与家长可以在群中及时、动态发布信息,使家校沟通和家长教育更便捷。但是有的家长在群里随意发布消息。原本安静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制定群规:
群昵称:
1.格式为“学生某某家长_家长姓名”,例如“张晓茜家长_李新”。
2.交流内容:严禁发布任何与学校无关的信息。如:广告,小程序等。
3.传播正能量:如果您对班级管理、学校教育或其他相关事务有意见,先与有关人员私聊,尽量不要在班级群内公开讨论。当确有必要在群内讨论时,可向群主申请。
4.时间限制:除非重大紧急事务,每天早晨8点前,晚上10点后尽量不在群中发布信息,以免影响大家休息。
5.隐私保护:禁止对外泄露群友个人资料信息和照片。
不遵守群规者,第一次群主会予以劝导,第二次会受到批评。第三次移出群聊。
群规有了,家长们在群中的交流行为得到了规范,更有利于家校合作,更好助力孩子的成长。
身为班主任,在使用微信时候,也要注意以下方面:
1.倡导家长进群,但不能要求家长必须进群。如果有家长拒绝或不会使用微信,教师必须采用可行的方式与有关家长单独交流,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和家长“掉队”。
2..班主任要重视班级家长微信群建设,每周至少发布一次班级情况信息,向家长通报课程安排、班级活动或学生表现。但同时注意避免信息泛滥,每周发布1-3次通告比较合适。
3.不要片面依赖家长微信群。
①在群中发布重要通知前要提前通知学生。
②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
4.教师不能在群中发布作业。作业要由学生自己记录。
5..教师不能在家长群中公布学生成绩
这样,家长和班主任一同履行自己的职责,一同维护班级微信群的环境。家校合作,互相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这两年的工作让我收获颇丰。领导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推动着我一直前进,很感谢大家的支持。
恰逢其时,方可未来可期。未来的自己一定要更加勤奋好学、不断进取;走近学生、共同成长;怀揣着对教学的执着,把“教书育人”责任持之以恒。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千桃李 。待到桃李满天下时,一定会听见花开的声音,一定会看见枝头上的累累硕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