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麻叶背后的思考

作者:莫小北
今天上学路上,遇到交警扣压没有牌照的蹦蹦车,车主情急,把刚买的麻叶递给对方——那哀求的样子,总让人心里不舒坦。这种双方看自己都没错、而看对方都有错的暧昧情形,或许源于人情与法理的张力。
先来看人情。当我们从熟人社会的秩序中脱嵌,常面临关系被拉进的事实:叫一声“姐”、递一根烟,尝试把次级关系转向初级关系,在工具性因素中加入情感能量,从而游走于前台与后台的过渡区域——台阶和门口。
这种陌生人间的人情,一方面灵活而积极,似橡皮筋或悠悠球般,是主体权宜性搭建的策略,但它又不是天然或纯粹的人情,通常为自利性动机所驱使,是目的理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会受到突生于个人的制度——如规章条例、科层体制、文化安排之限定,从而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或为人情所不能控,有着组织性的目标。综合起来,陌生人间的人情就好像孙悟空的法术,可以腾云驾雾、变化万千,但终究,是在佛祖的五指山中。
再来看法理。法理面临将抽象落实为生活的挑战,这在“系统”与“生活世界”二分对立的世界中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沟通理性还未建立,我们常可以看到法理执行者的“捏柿子”行为。一方面,“捏柿子”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有关,即弱势群体成为“柿子”的比例更高,另一方面,“捏”体现出“园艺社会”的规训逻辑,社会空间是资格、资质、权力的表达,什么都没有的“柿子”只能躲藏与隐匿。
麻叶终究没有被收下,但其所勾连起的人情与法理之困境,却会到达每一个观察者的视域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