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波周末读丨如何保持巅峰状态?
本文框架
顶尖与普通竞技选手的差别在哪?
谁更需要和缺乏精力?
巅峰状态是怎样的?
短跑,还是马拉松?
如何借鉴专业运动员来恢复精力?
怎么才能做到定时休息?
结语
顶尖与普通竞技选手的差别在哪?
吉姆·洛尔(Jim Loehr)是一位效能心理学家,他已经坐在屏幕前,观看了数百个小时世界顶级网球选手的比赛了,却还是一无所获。为了找出最优秀的竞技选手与普通选手有什么差别,他正在与多位世界级网球选手合作。数百个小时的场地录像显示这些选手比赛中的技能习惯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正在工作陷入停滞时,偶然间他把目光转向选手们的得分之后的行为,突然一切豁然开朗。
他发现了什么?他找到了顶尖选手比赛习惯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每一球结束后,他们都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包括得分后走回基线时头和肩膀如何摆正,视线看向哪里,呼吸模式,甚至自言自语的习惯等。这些固定的行为模式有时候连选手本人都没有察觉到。
随后在监测选手的心率时,他发现顶级选手竟然可以在得分之后的16~20秒内,使心跳频率降低20次。
吉姆恍然大悟,这些选手在利用比赛的间隙争取最大限度的体力恢复!他们通过细小的习惯高效地恢复体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精力再造。而普通选手没有相应的赛间习惯,在整场比赛中心率都停留在较高的水平,因此身体很难支撑下来,并且疲劳又会带来愤怒和沮丧等负面情绪,使心率进一步升高,更快速地燃烧掉体力和精力储备。
谁更需要和缺乏精力?
科学家找到的顶尖选手与普通选手之间的差别竟然是“休息”!
追求高效的商业世界经常向追求巅峰表现的体育界借鉴经验,但这次这个结论,让我们这个憎恶休息的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说了半天原来是想骗我休息!人们可能立刻会有一个疑问:专业运动员需要强健的肌肉和体魄,惊人的爆发力和耐力,极度地专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比赛中有好的表现。但我们普通人每天通勤上班坐在电脑后面或与人交谈,哪里需要专业运动员那般的精力,根本没必要参考对竞技运动选手的研究和训练。
然而事实却是,在与商界人士合作的过程中,吉姆的团队意外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力需求竟然比专业运动员的需求要大得多!
难以置信吧!
那我们就来对比一下看看,到底谁才是更需要精力的那个。
专业运动员通常90%的时间都在训练,为了在剩余10%时间里取得结果。除了运动和技能的训练,还有吃饭睡觉,锻炼休息,情绪控制,心理准备,保持专注,定期自查等等项目,都是为了在10%的时间里达到巅峰表现所要做的严格的努力。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增强、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而我们呢?从未接受过类似的系统训练来增强保持精力,没有足够的高质量休息来恢复精力,也没有专业运动员那样每年的4~5个月的淡季休假,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每天却都被期待做到8~12小时的最佳表现。
显然我们才是更缺乏精力,更需要训练的那一个。
巅峰状态是怎样的?
回想一下我们观看过的短跑和马拉松比赛,短跑运动员的状态和马拉松选手的状态:前者兴奋、激烈、浑身充满力量,激情澎湃并有着激光一样的专注;后者经常是略显紧绷,阴沉和波澜不惊。
单从状态上来讲,你会认为哪种更像是“巅峰状态“这四个字所表达出的感觉?答案很明显,是调动了身体全部能量,为100米或200米开外清晰可见的终点线奋力冲刺的短跑运动员的那种状态。
再想想我们自己曾有过的”巅峰状态“时的感觉,思维敏锐、目标清晰、情感联动、身体活跃,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强,甚至感觉连视线都异常清晰!其实观察那些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都是可以像短跑运动员一样全情投入当前的挑战的人。
短跑,还是马拉松?
但,我们怎么可以把生命当成短跑?如果一开始就奋力冲刺,我们很快就会耗尽全部力量。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另一个比喻:生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然后我们就过上了像跑马拉松一样的生活——持续不停歇地缓慢消耗、逼迫自己、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情感和思维的跃动趋于直线化、体能和意志也变得沉闷,然后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
但这不是一场二选一的游戏,只能选择把人生当成短跑,或马拉松。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么?有!比如:把生活看做一系列的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的时间段休整、恢复和训练,准备下一个挑战,下一次的全情投入。
事实上这正是吉姆团队找到的维持上佳表现的策略:想要保持生命的跃动和活力,就要学习短跑运动员,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在长达30~40年的职业生涯中,将工作时间分成90~120分钟的全情投入片段,并加入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在更大时间段后加入更大块的休息时间,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就能够使人们发挥和保持最优水平。
如何借鉴专业运动员来恢复精力?
通过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现,这条理论最初由古希腊运动员训练手册的编撰者斐洛斯·特拉图斯提出,如今仍被全球的顶尖运动员广泛采用。通过一定时间的活动消耗,人体需要从基础生化源获取能量,包括呼吸、饮食和休息睡眠等。这一过程叫作“补偿”,而且随着强度增大,能力的恢复和补偿程度也必然相应增加,否则,表现将会下降。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运动员一样,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休息。我们的“活动-休息”模式遵从生理节奏,大脑清醒状态下也存在与睡眠模式同样的90~120分钟的周期,精力的波动与这个周期息息相关。大约每90-120分钟,身体就会传达出需要休息的信号,但生活对人们的要求都很高,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思维很容易忽略身体传来的微妙的恢复信号。所以我们应该每90~120分钟休息一次,吃点东西喝点水,出去走一走。仅靠这一项,就可以提升约30%的精力。
而且如果可以午睡一会,就更好了。我知道工作和会议很忙,但看看英国最伟大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怎么说:”你必须在午餐和晚餐之间抽空睡一会儿,别无他法。不要认为自己在白天睡一会儿就会耽误工作,这是毫无想象力的人,才有的愚蠢想法。你总会收获更多。你能把一天当作两天用,至少是一天半,我敢肯定。我必须保证白天的休息。只有这样,我才能完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休息,比如早睡早起,既满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深呼吸,就能从压力中彻底放松,打起精神;还有从工作和压力中抽离出来,陪伴家人,和宠物玩耍,投入到自然中,或者去做点自己的小爱好,都可以让我们恢复体力和精力储备。
但问题往往不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总有太多影响因素让我们没办法执行计划:怎么才能做到定时休息呢?
怎么才能做到定时休息?
看清事实
我们思想与行动的上限,是我们未看清的事实。因为我们看不清,所以无法做出改变。
我承认休息真的很难,甚至需要药丸来帮助。
狂热不停歇的工作节奏令人上瘾,压力荷尔蒙令人亢奋和冲动,我们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长时间运转,渐渐失去换挡减速的能力,我们也会开始抗拒本来能帮助我们高效运作的机制——停顿、休息和自我恢复。
如何才能做到休息,最终重要的一步就是看清事实,理解修整和恢复的机制,和它们对于我们想要实现目标的意义。
赋予“休息”以战略意义
世界级运动选手都有严格的休息习惯,休息就是他们训练的一部分,是保持巅峰表现、实现目标的重要部分。我们也应赋予”休息”以战略意义,它本身就是高效工作的一部分,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策略,应该像标记开会的时间一样标记出休息的时间,并严格执行。
让休息的动作成为习惯
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系列的卫生习惯,比如每天早晚刷牙、饭前洗手,我们并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养成卫生习惯是为了健康着想,那为了有充沛的精力着想,我们也应该养成一些相应的习惯。利用暗示、奖励、和坚持(让一个行为坚持超过60天)等,让主动恢复精力变成自动自发的习惯。变革是艰难的,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一旦将恢复精力的动作变成习惯,我们就可以永久受益了。
结语
希望今天的内容让忙碌中的你获得了片刻的”休息“,吉姆·洛尔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中,还有更多围绕精力的四个方面: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的科学观念,引导人们拓展、增强、恢复和保持力量,实现巅峰表现,大家不要错过。
书籍链接
《精力管理》内容简介:
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时间管理已不再是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匆匆忙忙,风风火火;面对沉重的工作负荷,我们努力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上紧了发条,但是我们却彻底地垮了。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是固定的,但是我们所能调动的精力却不是这样的。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编著的《精力管理》证明:尽管我们不能挤出额外的时间,也不能减轻自己的压力,但我们可以调动更有意义的东西——精力!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基础。
吉姆·洛尔(Jim Loehr)全球著名心理学家,其革命性的精力管理训练系统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认可。
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精力项目机构的CEO和总裁,该机构致力于帮助组织取得持续的最佳表现,满足员工的需求,点燃组织和领导者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