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告诉你,童年的记忆为何凭空消失?

人类的记忆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

例如:

1.将1岁幼儿与一起生活的亲人分开一个月,再相见时就不认识了。

2.幼儿园的小朋友堂课上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回家就忘了。

上学前儿童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活动,他们的记忆纯粹是无意识行为。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产生记忆。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作为有目的活动是非常困难的。

而到了5、6岁,儿童的有意识能力才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如重复大人说的话来记住这件事。进入小学后,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才开始得到较快地发展。

童年早期记忆的特点

儿童记忆的精确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年幼儿童记忆不精确表现在记忆不完整、记忆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比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会记住感兴趣的细节,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他是记不住的,甚至会把另一个故事的情节与这个故事拼接在一起。比如妈妈问孩子:今天叔叔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可能会回答是,但他叔叔并不是今天来的而是前几天来过,他被妈妈一问,接收到暗示,就认为是今天来过。这样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而改变。

研究表明,有强烈情绪参与的事件被记住超过两年的可能性超过平常事件三倍;而如果这段记忆包含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如何发生结束等完整的信息,会比没有联系的碎片记忆被保持的可能性高5倍。

一段记忆要变成长时记忆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同作用。一段生活经验中的原始记忆,最先到达大脑皮层,并在此处登记。但若是要成为一段长时记忆,则需要在大脑海马回区域进行加工。但是,在青春期之前,海马回区的发育都还没有完全,所以孩子的大脑要记住一个完整的事件相对较难。

当然,也会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记忆被保留了下来,这些记忆看不出来有什么重要的地方,也不符合这些规则。

将其叙述出来,你会发现自己记得的只有个别的记忆碎片。那么我们的童年回忆都去了哪里?

心理学家将这种戏剧性的遗忘称为“儿童健忘症”。调查显示,人们不会记得3岁半之前的任何事情,那段期间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的。

来自埃默里大学的Patricia Bauer表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这是一个悖论:年幼的小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会表现出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但长大成人后我们却几乎没有了幼年时期的记忆。”

一直到近些年,科学家们才逐渐破解这一大脑谜团。他们所得到的结论是,为了长大进入成年期,我们的大脑必须“清空缓存”,即是我们童年的大部分记忆。

在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就曾给“儿童健忘症”取过名字。他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进行保护自我,抑制觉醒所带来的压抑与不安而遗忘了最初的童年生活。这个结论仅有少数心理学家赞同,对“儿童健忘症”最普遍的解释是,儿童直到7岁才会开始形成稳定的记忆,尽管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解释。

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心理学家们都认为婴幼儿的记忆不具备持久性。

20世纪80年代末标志着儿童心理学改革的开始。Bauer和其他心理学家开始测试婴儿的记忆能力。他们先做一系列动作,比如做一个简单的玩具锣,敲击它,然后看一个小孩是否能模仿做出正确的动作。

连续的数个实验表明,尽管有局限性,但3岁及3岁以下的儿童的记忆确实存在。在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记忆至少能持续一天;9个月大时持续一个月;2岁大时则约能持续一年。

而在1991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4岁半的孩子能够回忆起18个月前去迪斯尼乐园旅行的详细记忆,但在6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遗忘这段记忆。

在2005年的一项实验中,5岁半的孩子回忆起了他们3岁时80%以上的经历,而7岁半的孩子的记忆只剩不到40%。

童年早期记忆的作用

童年早期事件的记忆或许都消失了,但这些记忆对人们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周围的人以及认识自己的影响会一直存留着。有些孩子可能三岁之前就知道了山、水、雨、虫,但他们长大以后却不记得最初是什么时候见过这些事物,并形成了对这些事物的概念。孩子很早就知道愿意去接近一个面带笑容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更友善,但他们不会记得什么时候知道了“笑容”和“友善”之间的联系。

对一个人来说,有时候记忆可能是模糊的,但是感觉却非常清晰。当另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感觉就被激活。感觉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这就是印记的作用。

早期记忆思维导图

- E N D-

❒❒❒❒❒❒❒

▸ 剁手倒计时...加油,尾款人!
▸ 恋母症,是如何毁掉孩子一生的?
▸ 万圣之夜 | 万圣节思维导图
▸ 有这些小毛病的孩子,都特聪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