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能攻穿至坚之石,气无有能透入无罅隙之金石墙壁,以至柔无有之损,而有驰骋至坚入于无间之益,所谓损之而益者。柔能胜刚,无能入有,皆非有所为而自然,故曰无为之有益。

原成: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注释皆不取。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变化战胜僵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故曰天下之至柔。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运动不可见而无形,故曰至柔。运动呈现出的结果可见而有形,故曰至坚。

入,犹成也。出于无有者,犹言运动也。入于无间者,犹言结果也。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运动必然产生结果。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然产物,可以凭借自我意识的产物,主观能动性,参与运动的进程,并且可以加速、延缓、甚至中止运动的进程。然而人的行为不能更改结果,更不可能改变运动的本质。运动的本质是: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所以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吴澄:此终上文二节之意。不言之教,谓宜弱不宜强之为教父不待言而知。无为之益,谓至柔无有之驰骋能入也,其教人益人之义过于人。天下之以有言为教,有为为益,远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以上所言,皆用而以弱者也。

原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注释皆不取。

凡物皆是以“道”做为唯一标准,而不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唯一标准,故曰不言之教。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无为之益。

吴澄:按上章得一已专言用弱矣,此章又以反与弱对言,何也?曰:二字一意也,反者遡所以弱之原,弱者指所以反之实,凡言反者即欲用弱,言弱者即是与羣动诸有相反,非弱之外又有所谓反也。

原成:依道德经中用词方式,“弱”是指运动本身,“反”是指运动方式。此二者虽然都是对运动的描述,但描述的着重点是有区别的。吴氏所言非是。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全文朗读(原文完整版) 音乐: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 - <道德经>全文朗读 <道德经> 第四十章 -1-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八章

    德经·四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吴澄:为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为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原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原成:吴氏及先贤此句注释迂曲,故不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四章

    道经·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吴澄: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目视之而易见,夷谓平夷,夷则泯役无进,故之不见.声之繁密者,耳听之而易闻,希谓希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二四章

    道经·二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吴澄:又以人之行立譬前事.立与行亦因其自然,或于自然之外而求益趺立,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苏辙: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