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领路人——吴咸中院士
东北沦陷,避政从医
吴咸中于1925年8月28日(农历)生于军阀混战时期的辽宁省新民县,上小学的时候老家在东北,被日本人占领了,成长于日本人统治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在当时的东北强推“国兵制”,要想逃避日本人的兵役,只有考取大学一条出路。当时在东北大学很少,选择能够学点知识、做点实际工作,不愿意参加政治,成为大部分有条件读书人的首选。吴咸中就这样选择了学医,虽然是当时特殊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却给了他逆境中坚持的品格。1943年,吴咸中幸运地考取了满洲医科大学。1948年,他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在天津中央医院(后改为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开始了从医生涯,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副教授,一干就是17年。1956年,31岁的吴咸中即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学习与工作都很顺利。值得惊叹的是,吴家兄妹五人,除了三哥去日本学习农业之外,其他四人全部从事医学,并且出了两位院士!吴咸中的大哥吴执中和二哥吴英恺先后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学院(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后又都留学英美,都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家——吴执中是中国近代职业病研究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吴英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医学泰斗,中国心胸血管外科奠基人,一手创建了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吴咸中本人也成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开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事业使他跻身于中外知名的医学大家行列,并和吴执中、吴英恺一起被誉为医学界的“北三吴”,皆为中国医学泰斗。
离校实习,扎根天津
吴咸中1943年考入满洲医科大学,那时主要有三个专业:一个是医学专业,还有药学专业,这两个是主要的,后来又发展了口腔。当时学的是医学,大学毕业以后才能去考虑做哪个科,哪个专业。1947年,基础课程的学习结束,东北正处于战争阶段,不管是读书还是临床实习,条件都比较差。于是他于1947年7月到天津,做毕业实习。1948年毕业的时候,辽沈战役处于白热化阶段,毕业时没有办法回去,毕业证书也只能请同学给带回来。好在天津中央医院外科还有留下年轻大夫的机会,就留在了中央医院做外科医生,从小大夫做起,进入了外科这个群体。
三支力量,四个阶段
从1947年到天津中央医院,吴咸中就从事西医的普通外科,到1959年2月脱产学习中医,一共11年。那时外科有骨科、胸科、泌尿外科和普通外科,吴咸中一直从事普通外科,50年代中期,他曾倾向于血管外科,并在此领域还发表了几篇内容不错的文章。1952年结束了住院医师生涯,晋升到主治医师,1956年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主管普通外科的工作。
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对西医学习中医做出重要批示。批示中说:“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由此,掀起了一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高潮。为了尽早实现中西医相结合的设想,全国各省市的卫生部门挑选了优秀的青年西医学习中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推荐学习的人多为各科的青年骨干。在两年半的学习时光里,吴咸中系统研习了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1961年9月于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在95名毕业同学中,他获得了以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名义颁发的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和证书。
学成回到医院后,信心十足的吴咸中决定在急腹症上一试身手。1962年在南开医院建立了一个病房,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虽然在中医里中医外科被认为是属于二流的学科,但吴咸中学了中医,还是愿意和原来的专业结合,而且多年从事普通外科,此时吴咸中已经比较熟悉急腹症了,包括它产生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从临床摸索中西医怎么结合,到取得一些成果,明确了方向顺利发展,吴咸中将自己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从医经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是探索阶段。由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很多工作很难开展,耽误了一些时间。由于当时片面地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唯一方向,提倡中西医结合曾有两次脱离实际:一次是大跃进的时期,曾过分强调西医学习中医,如果不学,就是一条腿走路,学不学中医是路线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又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唯一的方向,是路线问题。第一次后来被中央纠正了,第二次被周总理在主持召开的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做了批评,中西医结合和发展现代医学并不矛盾,不能说中西医结合才是现代医学唯一的道路。当时另一个过左的观点是很快就中西医结合了,在1970年12月到1971年2月初,开了一次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周总理前后五次接见参加会议的代表及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把这些问题都加以分析纠正,摆正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总理既讲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又讲了中西医结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要培养一些人才。总理的接见让与会代表的认识都提高了,提倡的人和反对的人都认同了。后来在南开医院成立了研究所,还印发了个内部杂志,叫《中西医结合急腹症通讯》。最后在1980年3月开了一次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会议,提出了三支力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认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需要,西医需要发展,中医需要现代化,在中医和西医之间,要培养一批中西医兼通的人士,这样才能搞好中西医结合,这个学科终于向上发展了。现在中西医结合普通被认为是一级学科了,西医有学会,中医有中医的学校,中西医结合也成立了学会。
80年代在卫生部定了基调以后,在南开医院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条件也有所改善,中西医结合向前蓬勃发展了,进入第二个阶段,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1989年以后,中西医结合学科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把中西医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一个学科要发展起来要有像样的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还要有实验室,这是第三阶段。90年代末期条件不断改善,不仅能培养本科的住院大夫,还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接受博士后的学习,和国外也建立了联系,包括日本、美国。这是第四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阶段。
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吴咸中1984年获得了中西医结合的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培养博士生,前后共培养了32个博士生,中西医结合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现在西学中班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了,但是还在继续办。同时,中医院校也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现在看,培养研究生是一个道路,办学习班也是一个道路,大学里面的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教育虽然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们学了两个专科,毕业的时候中医和西医都学得不充分,不过从长远看来,这类学生在工作十年八年以后,也许优越性能够体现出来。除了扩大队伍,吴咸中还带领大家探索扩大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范围。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都是常见病,急腹症是主要对象,后来吴咸中发现仅在这个范围开展还不够,就开始注意到重症的外科急症,同时开展一些理论研究和药物的剂型改革。比如说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在早期坏死还没充分形成前,在西医治疗如输液、抗生素的基础上,用通利攻下方法治疗,取得了相当好的临床疗效。胆管炎也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胆管的引流、取石、通里攻下,加上疏肝利胆的药,改善了临床疗效。与此同时,还要开展理论研究,现在已经承认通里攻下不仅仅是通便,还具有对内脏的多种影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使下法的作用上升到了理论,比如西医知道肠屏障功能受损没什么好办法,那么采用中医的办法就可能有治疗肠屏障功能损害及调整肠内菌群失调等的作用,从而可能提高临床疗效。
搁置争论,向前发展
吴咸中认为,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培养人才,不管是中学西,还是西学中,要培养一批中西医兼通的人才,要搞中西医结合,离不开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从全国来看,能取得成果的首先他的西医是不错的,如果西医水平低,研究中西医结合就很难上水平。前些年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个是建立基地,现在很多西医院校越办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社会上的岗位相对对中医没法满足,吴咸中建议把中医学院办得层次再高一些,搞基地化建设,搞好教育的同时,扩大社会对中医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加上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向基层医疗体系分配。再次,中医要放下身段,要向西医学习,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要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说中医仅满足于也有内镜了,也有核磁了,那还不够,对中医的诊断学、病理学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应该到了改革的时候,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密切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基因和蛋白水平,中医还讲气血就不行了,部分老中医对现代化的教育有意见,对中西医结合有意见,那是他们顾虑比较多。其实科学就是先进的东西在不断替代过时的东西,这种过程也是一种提高。
原文刊载于《康复·生命新知》 扫我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