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漫谈】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大家知道含义吗?

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

大家知道含义吗?

关山听风

“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这句话是农村老古话,不仅在绥宁有这种说法,在全国各地农村和城镇都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在语言上有所差异罢了。既然是老古话(也称为俗语),就得有旧时的婚俗文化来解释,才能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

这里要说明的是,“低头娶媳妇”中的“媳妇”指的是儿媳妇,不是“儿子的老婆”,在湖南境内都是这意思,北方把媳妇说成是媳妇儿,也就是儿子的老婆,为地方性语言。“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了,说的是儿女父母操办婚事时的神情。都是儿女的父母,一个“抬头”,一个“低头”,很形象地说出了“嫁”和“娶”过程之中,各自家长所处的地位。前者处在被人求的地位,后者则是求人的地位,一个暂时处于优势地位,一个暂时处于劣势地位。至于结婚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是本文化话题,也就按下不说。

农村还有一句俗语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旧时,人们把娶儿媳妇说成是“求”。湖南民间的句话更直接,娶妻说成是“讨老婆子”,娶媳妇说成是“讨媳妇”。“讨”之意就是索取、讨取。向谁去讨取呢?不用说,肯定是向有未嫁女孩的家庭索取。讨取可不是用语言可以做到的,天上掉不下馅饼,自然天上也掉不下儿子的老婆,儿子的老婆不会自己走进屋,给儿子讨取老婆得花大笔大笔的银子票子。

旧时,湖南绥宁地区,讨媳妇一般有四道程序。一是“去糖”,也就是由媒人提着两大包糖果上女方家里,糖上放有银子(后来是票子),作为礼金。这是投石问路之举。因为在你“去糖”的时候,也可能有很多讨媳妇的人家也同时“去糖”了。这也就正应了“一家有女百家求”的俗话,他们是竞争关系,由女孩的家庭对“来糖”的人家进行挑选。在挑选过程中,女孩的父母派七大姑八大表暗中去考察男孩的情况和家庭情况,这叫做“看人家”。通过反复对比与权衡之后,把相中的男孩家的“来糖”打开,发给亲戚吃掉,其他人家的“来糖”原封不动的退回。“去糖”被留下的人家的父母自然也就笑逐颜开,“去糖”被退回的人家的父母只得低头不语,准备把糖包投放到下一个有女孩的家里。有的男孩家的糖包投放到好多女孩家,结果没有一家留下的,父母还真的不好意思在人前抬得起头,但儿子终究是要讨老婆的,只得继续托媒人往别的女孩家“去糖”。天下父母心在此可见一斑。

旧时,“去糖”和“留糖”只是婚姻的一个初步意向,如果有一方不愿意,可以反悔,按农村习俗,对双方的名誉都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这期间还要“合八字”,称去“庚书”,八字合不来,自然也就好说好散,哪方也不觉丢脸。如有哪方不愿意,后悔了,以“八字不合”为由,这也是最说得出口的理由,双方都有台阶下。真相只有男女双方知道。

接下来就是“订婚”,男方挑着东西到女方家办酒席,所有酒席的东西都由男方负责。“订婚”是正式的婚约,双方不能反悔,男孩可上女方家走动,做人情、送节、拜年等。但女孩一般还不能到男方家去走动。

“订婚”之后,有的地方有“担八字”的习俗,“担八字”也就是男方到女方家置办比“订婚”更大规模的酒席,所有的东西自然是男方提供,其意思是告诉女方亲戚,不久就要“收亲”了。过去农村,男方把结婚称为“收亲”,女方称“嫁女”。“担八字”后,双方要“改口”,有的地方称“换口”,也就是男孩与女孩称对方的父母为爹娘(一般按当地的称呼)。女孩可上男方家的门,称为“上门”。男方家农事忙的时候可由男孩接到家里来帮忙,然后再由男孩送回女方家。旧时南方农村平民的婚俗可能与大户人家的规矩不一样,大户人家的男女进洞房后才算真正见面。平民的男女在婚前就可以手牵手地来往,这也是农耕社会底层的需要 ,与现在影视剧和一些文学作品所写的不一样,作家们往往喜欢写大户人家,平民百姓易被忽略, 把大户人家的习俗表代了平民百姓的习俗。因此,现在文坛有一种怪论,认为历史文化要靠富人来传承,一位所谓的教授更是说,他吃的米不是农民种出来的。这些文化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无非想蹭点流量。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婚礼,农村女方称“出嫁”,男方称“拜堂”。女孩“出嫁”酒席及给亲戚的回手礼都是男方提供,女方只提供灶台和桌椅及做事的人力,且女方家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女方家各种难听的话也要老老实实装在肚子里,该说好话要多说好话,该陪不是要陪不是,总之,态度要诚恳,要唯唯诺诺。这也就是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的含义。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上映。那时很多年轻人开始自由恋爱了。男同胞喜欢吹牛皮,用“从奴隶到将军”作比喻。男人从恋爱到结婚后的地位变化就是“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谈情说爱时,再高傲的男人也得低头哄着女人依着女人。这与“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有异曲同工之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