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随想记
如若是让本人去寻找自己写作历史的脉络,就会发现自己真正地去欢喜上了写作,也真心的愿意去动笔写作了,还是在读初三临近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在1995年,屈指算来已经走过25年了。
只能够清楚地去记得,当时所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年轻》,至于里面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却被自己忘记的一干二净,再也想不起来了。尽管里面的内容被自己忘记的一干二净,依旧还能够清楚地去记得这样一件事情,这篇文章不管撰写的好坏与否,被班级里面三分之二的学友们相互传阅,学友们还鼓励笔者多多的去撰写这样的好文章,【备注:当时全班一共有60个学友。】文章就是在最后传阅的过程当中给遗失了,从那一刻起,笔者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如今,自认为只要是有了好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一直都在撰写的,而且还写到了现在,亦未曾搁笔不写,也始终不会去存有——不想去动笔写作的念头,只要是有了好的写作题材和充足的写作内容,自己还是会一路写下去的。
个人只是个普通的文学与写作爱好者,在休闲的时光里,欢喜阅读与写作,自己还去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在这25年的写作时光里,把自己撰写的、所有的文章、能够去找寻得到的文章,全部都给发布到了各大网络APP上面去了,加起来也就只有三百六七十篇左右,绝大多数文章的字数是比较多的,还若是每篇平均最少去按照3000个字来计算的话,也就去撰写了111000个字,尽管是这个样子、还尽管和专业的作家去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是不可去比拟的,不管自己所撰写的文章是好还是坏,个人还是敝帚自珍十分珍惜的。
正是因为文章写的逐渐多了起来,还对文章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了一下,如若是同一个题材、较为相同的就放置归纳在一起,一共被分成了十个板块,其中有一个板块叫做了《如风往事》篇。
这个题材撰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基本上全部都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亲身经历过的过往的历史与人事物情。还因为笔者是土身土长的上海人,凡是有关于上海滩上过往的历史、趣闻轶事、各类人事物情等等,同样也是笔者的写作素材来源之一,也会去拿来撰写的。
自己在刚刚开始去撰写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也是有一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也是无从下笔、不知道如何去撰写才算是好啊。俗话说的好哩,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启了第一步,能够撰写出第一篇文章来,以后凡是像这一类文章,必然会写的比较顺手不在话下了!
还有的就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标准的国语文字、国语思路去撰写这一类文章的,大江南北和山南海北的人全都能看得懂的,伴随着撰写的篇幅一篇篇的变得增多起来,个人觉得这样的写作思路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不对头的,要去做一下调整,就决定采用两种写作手法,去创作这种类型的文章,同样内容的文章去撰写两篇,前一篇,用标准的国语文字去撰写,因为本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又是属于“吴语方言体系”,故而后一篇就用“沪语”来撰写。
为什么要去采用“沪语”方言来撰写文章,原因是有其二。
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所撰写的《如风往事》类文章,基本上都是和上海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各类人事物情……多多少少是有一定的关系与联系的,采用“沪语”方言来撰写文章,还有三个好处,它不但可以让文章变得多姿多彩;它还可以让那些欢喜上海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小一辈的上海人去知晓,身处在不同时期的上海滩,会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和人事物情;它更可以去引起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上海人的共鸣,真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有一份报纸叫做《新民晚报》,在其中就专门开辟了写作的专栏叫“夜光杯”,曾几何时,还纷纷向沪上各个阶层的人士约稿,有沪上文化名人、曲艺演员、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去撰写各式各样的文章,其要求就是去采用“沪语”方言来撰写文章,字数最多不得超过1500个字 ……就灵机一动,决定也去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但可以去增加写作的素材与内容,还可以让自己的“写作文库”增添新鲜的血液,真是一举两得。
个人还觉得,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采用自己的家乡方言闲话来撰写文章的,尤其是凡是和自己的家乡有关系与联系的文章,全都可以去采用这样的创作手法来撰写文章。与此同时,还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去留存一份历史、方言文化、故事、情感、各种人事物情……是极其好的一件事情,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再者说来,为什么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既是多姿多彩的,又是丰富多彩的?!皆是因为全都是由“不同地域的文化”组合而成的,这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包含了其独有的历史、方言文化、独特的人文地理、此处独有的风俗习惯与人事物情,在别处是没有的。
在现如今,凡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能够去说一口相对而言是极为标准一点点的上海方言闲话,真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了,有很多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的人,由于环境、历史变迁等综合因素,都怎么不会去说上海方言闲话了,笔者有一位C姓好友,夫妻俩人都是土身土长的上海人,都能去说相对而言、标准的上海方言闲话,其儿子可能是没有说方言闲话方面的天赋吧,虽然全都能听得懂上海方言闲话,就是一句话也说不来,教N多年就是学不会,干脆就彻底投降放弃了,就连他家里亲戚的小孩,都嘲笑其儿子不会说上海方言闲话,只能去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笔者虽然也能去说上海方言闲话,但是在有些时候,也同样是说不好上海方言闲话的,故用方言闲话来写文章,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困难的,有时候亦无法保证用最正确的文字去表达出来,尽管是这个样子,也会力争去做到文字表述正确明白无误。
在撰写的、所有的《如风往事》篇文章当中,凡是采用上海方言闲话来撰写的,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去撰写了N多稿才写成功的,即便是文章撰写好了、还即便是把这种类型的文章发布到各大APP上面去了,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认为文章还撰写的不够好,所采用的方言文字不够生动准确,与此同时举例论证也同样是不怎么标准准确的话,会按照原有的框架,推倒重新开始去撰写,一遍又一遍的去撰写,力争去做到准确详实无误,直至令自己感到满意为止。譬如说:文章《閒话上海方言之——讲讲一嗰“洋”字》就是如此!
不过,像这种写作手法,非上海人,未必全都能看得懂了!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书籍类图片是作者自己的部分藏书。】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晚上
https://www.jianshu.com/c/9eeb24808f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