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八年级语文(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冰霜正惨凄,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________,不但在天。(曹操《龟虽寿》)
(5)《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白居易通过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中,诗人王维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夕日欲颓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终岁常端正 (4)盈缩之期 (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7)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每空1分)
【解析】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颓”“盈”“莺”“薇”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1分)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脸庞(________) 胡髭(________) yǒu(________)黑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2分)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3分)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4)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1)páng zī 黝
(2)茂蜜 茂密
(3)B
(4)外貌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答题时,注意生僻字(如“髭”)的形旁;同时注意“黝”的写法。(2)可以根据字义辨析形近字的区别,“密”的意思是“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蜜”的意思是“像蜂蜜一样甜的;甜美”,由此可以判定错误之处。(3)B.根据语境“颇有长者风度”可知,选文中意思是说托尔斯泰很有(相当地有)长者风度。故选B。(4)语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脸庞、头发、胡须等面部特征,属于外貌描写。
3.综合性学习。(14分)
近年来,泛滥成灾的网络游戏,让许多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催生了成千上万的“网瘾少年”,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某中学开展了“走近网瘾少年,携手奔向明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请你说说沉迷网络有哪些危害。(4分)
材料一 从偏远农村考入某学院的小邓,是家乡父老乡亲眼中的天之骄子,可进入大学后,小邓却在虚拟的网游中享受着精神上的刺激,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他甚至直接带着父母给的一学年的学费去上网,学费成了上网的费用,花光了钱,他只好流落街头。
材料二 一位女孩为了去网吧见网友,不惜从医院逃出,被父母发现后,因不满家长阻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三 一网瘾少年洪某深陷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结伙街头抢钱,锒铛入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同班的王海同学最近偷偷带手机到学校,并在教室上网打游戏,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你,并让你下午和他一起玩游戏。作为好朋友,你该如何劝说他呢?(3分)
(3)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B】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C】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D】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地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身实际,为此次实践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答案】(1)沉迷网络,会让人迷失自我,无视生命,甚至违法犯罪。
(2)示例:小海,谢谢你跟我分享这个小秘密,可是在教室打游戏就不能听课学习了,难道我们要靠游戏去学习吗?我们要适度玩游戏,以学习为重才行。等周末休息时我们再一起打游戏,好吗?
(3)①C 应该把“不”删去。
②D 应把“有效地”放在“方法”之前,并把“地”删去。
(4)示例:远离网瘾,拒绝诱惑,拥抱青春,热爱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能力。答题时,可以阅读材料,了解主要内容,根据关键语句提炼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小邓却在虚拟的网游中享受着精神上的刺激,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可以提炼出“迷失自我”;由材料二中的“不惜从医院逃出,被父母发现后,因不满家长阻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以概括出“无视生命”;由材料三中的“最终结伙街头抢钱,锒铛入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以概括出“违法犯罪”。(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语境,采用“婉转指错+陈述理由+改进建议”的格式组织语言,劝说时要紧扣材料内容,语言要得体。(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C.不合逻辑,“阻止”与“不”否定失当,去掉“不”;D.语序不当,“有效”修饰“方法”,将最后一句改为“也要寻找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4)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凝练,鲜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标语主题与活动主题一致,内容上要体现“远离网瘾”等。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苏维埃掌权人物
埃德加·斯诺
①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②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③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他又告诉我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的故事,从朱德一直到那个把藏有苏维埃政府档案的两只铁质文件箱背在肩上走了长征全程的青年。
④从这样丰富的未经利用、不为人知的材料中,我怎么能够用寥寥数百字把这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家的故事告诉你们呢?我不想做这样压缩的尝试。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我以后还要根据他所告诉我的情况,把他个人历史的那个丰富的激动人心的纪录写进本书。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谈一些主观的印象,还有关于他的令人感到兴趣的少数事实。
⑤毛泽东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以及其他等等。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毛泽东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每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敬仰他的人。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⑥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⑦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4.作者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什么?(3分)
【答案】作者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解析】考查对毛泽东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一印象”就是第一次见到时的印象,根据第①段“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提取答案即可。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4分)
【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敌人重金悬赏,毛泽东却毫不在意,体现了他对敌人的蔑视,同时也说明他与边区人民关系融洽。
【解析】考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了解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等等。“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见国民党对捉拿毛泽东的重视程度,“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中“可是”表明毛泽东的做法与国民党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毛泽东对敌人毫不放在心上,对敌人的轻视,同时也说明了军民团结一心,关系融洽。
6.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从来没有”反复出现,有何表达作用?(3分)
【答案】突出毛泽东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敬仰。
【解析】考查对反复修辞手法的理解。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从来没有”指前所未有。第⑤段先写毛泽东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之大,再用“从来没有”加以反复出现,凸显毛泽东平易近人,强调了毛泽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表达对毛泽东的爱戴和敬仰。
7.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主要表现在哪里?(6分)
【答案】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坚定的内心信念;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机智和老练。
【解析】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提取。题干问题是针对第⑥段来出的,根据“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提炼作答即可。
8.结合全书内容,请你说说作者以“红星照耀中国”为题有何作用。(6分)
【答案】“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之情,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主旨。
【二】(17分)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进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9.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答案】“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除了写‘我’童年时……,还写了……”;再从文章中寻找重要信息概括。从第⑤段“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第⑥段“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第⑧段“次年端午……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可以提炼概括。
10.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
(1)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从加点词的描写方法角度)
(2)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从修辞手法角度)
【答案】(1)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3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第(1)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第(2)题考查学生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句话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美德以及对“我”的激励和影响。
11.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答案】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本段所展现的意境与《蒹葭》相似,作者把人物放在“芦丛摇曳”“薄雾”弥漫的缥缈朦胧的环境中,这是作者在姥姥离世后的遥想,虚实相映,这是一种以景物美衬托人物美的写法。
12.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5分)
【答案】“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 “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姥姥的端午”凝聚着作者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从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现了多次,从“童年”到“搬到城里”到“最后的端午”和“姥姥”离世后的次年端午,贯穿文章的始终;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为端午忙碌,作者通过端午来表现姥姥对家人的辛勤付出、对子孙的爱,“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对姥姥浓浓情感的载体。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着姥姥对子孙以及晚辈对姥姥的深厚情谊。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16分)
【甲】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南夷服诸葛
(宋)洪迈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①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②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贲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李顺: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领袖。后文的“雷有终”“辛怡显”“赵公美”均为人名。②当境:本境。
13.阅读甲乙诗文,根据内容填空。
甲乙诗文抒写的对象都是______(填人名),表达方式都是先叙述描写后______,甲诗中的“三顾”指的是______;乙文中的“贡献”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______。
【答案】诸葛亮 抒发议论 三顾茅庐 进贡
14.翻译文中画线句。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答案】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乃,于是;虽,即使;初,当初。
15.甲诗和乙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甲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南征蛮夷能使他们臣服千年的贤德才能的由衷赞美。
16.结合甲乙诗文及课文《诫子书》《出师表》相关内容,探究“南夷服诸葛”的原因。
【答案】例:《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勤奋好学,而《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两文充分表现了其为人道德高尚、足智多谋,所以在征服南蛮时能够计谋百出,七擒孟获,而最终以德服人收服人心,让其臣服千年。
【参考译文】
【甲】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乙】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时,南中地区各郡反叛,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反叛首领为当地人所佩服的孟获,和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七次,最后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三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蜀汉时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士人辛怡显出使到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到了姚州(今云南大姚),当地节度使赵公美捧着国书出来迎接,他对辛怡显说:“去南诏的路上有条河叫泸水,蜀汉时武侯诸葛亮先生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征讨,就不能渡过这条河;假如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派本部将士带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摆下酒肉,请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唉,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英明啊!此事见于辛怡所作的《云南录》中。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思、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