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析
一、产业学院概述
关于“产业学院”的内涵,我国学术界还没有清晰的界定。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并结合自身实践,认为“高职产业学院”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结合企业的产业资源、行业经验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平台。高职产业学院的运行都是由系部或二级学院直接和企业对接,学校则是整体宏观调控,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多元主体共建产业学院。高职产业学院可以由产业集聚地、工业园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存在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其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产业学院由合作双方根据产业发展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三,共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高职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建“产学研创联盟”。一方面,对产学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加强产学建设研究,以研究成果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产学合作形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以此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二、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宏观政策多,奖励激励措施偏少
2014—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每年都颁发深化产教融合的文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但是,我国政府对于行业协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及产业学院建设中的角色分配定位不明确;对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产业学院建设没有具体的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奖励政策;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产业学院建设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对学生在参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实践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往往以劳务收入的高税率来征收个人所得税,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学院的长足发展。
(二)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定位不准,没有发挥牵头和协调作用
行业协会是一种介于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是沟通三者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为政府、学校、企业等提供服务。但是,我国行业协会一般仅仅以会议来了解行业现状,以举办行业竞赛来促进行业发展,以举办行业人员培训来提升行业员工素质,对于引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挥的作用较少。
(三)企业层面:运行成本高,合作意愿不强
根据同程学院的建设经验,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收高职院校学生劳动力资本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企业的投入成本包括前期的项目宣传成本、人员招聘及培训成本、人员管理成本、学员在前期适应期间客人投诉的赔偿成本等。运行成本大于收益,违背了企业盈利的目的,所以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
(四)学校层面:合作机制不明确,缺乏现代治理方式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入成本过高、双方合作目标不一致等原因,导致产业学院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采用现代治理方式进行产业学院的管理和建设。
(五)学生层面:参与期望高,但实践过程中流失比较严重
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发起者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但是实际的主体却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觉得自身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提供的岗位;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觉得报酬的所得税率偏高,影响自身的实际收入。无论是哪一方面原因导致的学生流失,都会给高职院校和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企业而言,自己的投入成本变成了沉没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收益;对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退出造成课程的重新调整、学分的重新核算等。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策略
针对产业学院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加强人才需求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参与成本,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一)国家法律层面: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
虽然国家政策一直致力于推进产教融合,但是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来看,还没有针对混合所有制的描述,对于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该采取何种办学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还没有可操作性借鉴。
国家必须尽快出台关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法律主体、运作机制、收益分配及监督机制等。具体来说,明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法人地位;在管理机制上,确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方针;在运行机制上,明确产业学院和企业及高职院校的行政关系;对产业学院的融资、转让、交易、清算等出台实施细则;对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试点企业制定税费减免政策;对进行产业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实施经费支持;对参与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生收入,个人所得税实施合理的税费标准等。
(二)政府、行业协会层面:发挥统筹协同作用,促进产业和教育联动发展
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积极转变扶持方式,降低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本,加快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并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对于申请产业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落实“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切实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
强化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能力,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成本过高的情况;打造校企信息共享第三方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用人信息及学校学生信息;组织对产业学院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组织对产业学院的学生进行技能认证和考核,推进高职院校“双证书”建设。
(三)学校、企业层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降低成本,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
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降低校企合作成本,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共同推动产业学院建设。
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打造“三栖”教师。对于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教师,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利用参与国培、省培等政府项目,也可以利用企业顶岗培训或海外培训等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善于管理、精于教学、长于科研的“三栖”教师。选派青年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产业学院的运营与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校企互聘互访交流机制,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进行企业项目开发;吸收企业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企业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三层”课程体系。第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产业学院专业群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专业群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开放、校企共享。加强校企合作,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企业生产真实案例、综合实践项目、习题库、试题库等资源。同时,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学习资源、技术资源和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定期维护学习资源,确保教学资源持续增长和资源先进性,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需要。第二,进行“三层”课程体系建设。利用产业学院各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的共性,最底层设置平台课程,中层设置专业课程,高层设置互选课程。“三层”课程体系的建立,既可以凸显各专业的优势,又可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对产业学院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提出指导性建议,及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管理。第三,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广与应用。建立健全产业学院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探索建设课程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实现移动信息化专业教学。互联网教学平台应该具备课程辅教辅学、学习过程跟踪、最新资源推送、教学互动、学习评价、作品展示等功能。组织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微课大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3.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降低产业学院运营成本。根据产业学院利益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降低产业学院运营成本。具体措施包括:赋予产业学院一定的行政独立权力,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校企共同决策、共同治理,师资互相评聘,产业学院内课程依照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决定。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校企文化共同体,使校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实现共同体模式。
(四)学生层面:进行产业学院内创业孵化器建设,减少人才流失
1.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协调创新创业工作。产业学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为学有专长、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从指导教师、场所、经费、活动开展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2.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及行业企业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3.以校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鼓励学生创业实践。以产业学院内创业孵化器为依托,鼓励学生尝试创建公司。学生在产业学院内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创业实践,为将来自身创业奠定了基础。
关注公众号看专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