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 到过了!
嘉 定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创建时学校是在上海虹口区的欧阳路,是临时的,因此1958、1959届的学生都借读在外。到了1960年,嘉定南门新建的校舍已建成了:教学楼、阶梯教室、物理楼、宿舍楼、大食堂(化学楼、中心绿地广场还在建)等,大体可以开课了,于是,将前两届的学生和1960届的新生,一起集中到了嘉定新校里,开始了边、上课边建设的初期阶段(同学们还不时被组织去参加建筑工地的劳动)。
嘉定南门,距市中心33公里(有里程碑标明),当年路况差、车速慢,在老北站报到后,乘校车到新校区整整开了一个多小时。
嘉 定—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设置的县,但使它出名是明末的历史。清军入关后,第一个遭到坚决抵抗是史可法领导的扬州,清军攻破城后曾屠城十天,一座历史名城就此消亡。第二个遭到坚决抵抗是侯峒曾、黄淳耀领导的嘉定。侯峒曾在城破以后带领两个儿子一起投池塘自尽,就是城中路与清河路交叉口的那个“叶池”,而黄淳耀兄弟二人在西林庵自缢,西林庵遗址就在我们科大内教育楼的北面,两处都立了碑作为纪念地。嘉定城破以后,曾被清军屠城三天,城市从此衰落。这些都刚刚在高中历史课中读过,而我现在就在嘉定上学,于是趁休息天,一人四处游逛,寻访古城遗址。
原来,嘉定县城厢镇又叫疁(liu)城,城市并不大,但很方正,有四座城门,叫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南北、东西之间相距估计均约两公里。由于两条河在城中交汇,所以交汇点便成了它的中心,此地当地人称“洲桥”,算是最热闹的地方了,有四座桥将河的两岸联系了起来,洲桥桥南有一座方形的塔叫“法华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塔,看来是重修的,有点倾斜了,当时大门一直紧闭。
科大在嘉定的南门,实际上真正的南城门口要向东约三百公尺,过去一看,此时已不见城门的样子,但两侧断城墙的泥心还在。城门内有些百货、杂货店之类的一些小店,走出城门口护城河上有小桥,过桥两侧有小茶馆之类的一些小店,都不热闹。南大街上主要有孔庙、汇龙潭景点。孔庙进去过几次,规模不小,也很整齐,各地的孔庙、文庙都差不多,但这里陈列嘉定竹刻算是有地方特色。孔庙外有石刻狮子柱围栏,有七十二根,代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东、西进门处有两座大石牌楼:东牌楼上书“育才”,西牌楼上书“兴贤”,正对孔庙大门立于南侧汇龙潭边的主牌楼,上书“仰高”,三座牌楼都蛮有气派的。
东大街上有座著名园林叫“秋霞圃”,小巧玲珑,亭台楼榭一应俱全,正宗的江南特色园林,再往东到公路边就是尽头了,路口有些民房,几爿小店,比南门还要静,不要说城门,就连断城墙也看不到了。
北大街朝北走,有一所中学叫嘉一中,尽头也是一条公路,没有城墙、没有护城河和桥,跟东门一样。
西边人民街进去不远的河南岸,中下塘街上有座教堂,再进去都是一些低矮的老式民居,中部有一爿邮电所(后来迁到张马弄口),邮电所再向西便到了西门城门口。城门洞已经没有了,城墙砖也被拆光了,但还剩下两侧城墙的泥心还高高地耸立在那里,不过,靠城门南侧的水门、井口还是相当完好,完全保留了古代的样子。走过了西门口外的护城河桥,便是西门外大街,出乎意料的是,这条街热闹程度并不亚于“洲桥”附近,而且长度要长得多,两旁可以说店铺林立。一路长约两、三百公尺,到了西门百货店算是结束。再往西,靠河的一面多设有河埠头,便于船上物资卸运。自从汽车运输替代了船运,路北船运繁忙时的仓储库房冷清了。江南城镇多以江河为中心,依河设镇、靠江建城,显示了古代以船运为主的特点。西门外大街的西尽头与沪宜公路相接。沪宜公路向西的转弯处设有长途汽车站,这是最早的嘉定汽车站,可通向江苏太仓。所以,西门的特点是没有景点,但有热闹的长街,而这条长街并不在城内,而是在护城河外。这里有一爿两层楼的饭店,比洲桥著名的吴家馆饭店来得气派;这里还有一座一个桥洞的石拱桥,造得蛮高的,看来是为了船只通航,它是西门外唯一剩下的古建筑。
南 翔 县城兜得差不多了,也就想到周边镇走走。长长五年,休息天不少,上海同学趁休息天往家里跑,外地同学常以省为圈子结伙,唯我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一个人自由自在,想走那里就走那里。最早到的周边镇就是南翔。1960年报纸上登全国的卫生镇,一个是广东佛山,另一个就是嘉定的南翔。班级后来组织去南翔,我就专门注意是否名副其实,一看果真不假,街道、店面都搞得清清爽爽,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排门板:一块、一块都用板刷刷得一尘不染,刷得杉木板的木纹都凸露了出来,不得不佩服当地的居民是化了大力气的。南翔镇的街道是由南向北沿河而设的,到了北面的尽头两河相交处,有点古迹了,可以说是一座庙,两座塔,三座桥。一座庙,看上去不小,但大门紧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大抵如此——破除迷信嘛!)两座塔是实心砖塔,不高不大,但历史悠久。三座桥,丁字形相交的河上有那么三座桥互通往来。镇东侧沪宜公路北侧有个著名的古猗园,要比嘉定的秋霞圃大多了,里面有一座缺角亭算是有纪念意义的亭子,说的是日本人占领了我国东三省时,当地人造了一座方亭叫“补阙亭”,特意让它缺一只东北角,后来就让它一直保留了下来,就是要大家不忘曾经的国耻。
娄 塘 嘉定县城厢镇又叫疁(liu)城,历史上是娄塘的古称,看来娄塘的历史比嘉定还要古老。它是嘉定县城北面一个热闹的镇,当地人有个谜语叫:“咬破了糖包子”,打一地名,说的就是它——流糖—娄塘。娄塘东、西街通过一座桥相连,西街上百货店、杂货店、照相馆等等一应俱全,热闹段长约百米。没有南街,但河西有一条北街长不过50来米,两侧也开有不少店。西街与北街的交接处成了闹市区。西街向西走到头向南一弯不远处,便是嘉定到娄塘的汽车终点站。娄塘东街是一些住家的平房,东街口有爿锁厂算是娄塘镇结束。
一九六四年国庆十五周年,学校放假,我就独自利用这一天,走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出西门汽车站往西到外冈,此处有一所改造资本家思想的“外冈社会主义教育学院”最为有名。农民在地里劳动,农妇在棉田里采棉花,屋前场地的花架上晒着棉花,他们没有国庆假。这天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就在这段路上,农村的有线广播(当地人叫它“喇叭”)传来了国庆十五周年庆祝活动开始,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就这样,一面听农村的广播,一边欣赏沿公路两侧的农村风光,河边还有风车在转,途中居然还进了一段江苏地界。到了安亭镇,镇不大也无特色,在此镇的面店里吃面一碗权作中饭。继续前进,路过黄渡火车站,最终到了南翔。照例到镇上兜一圈,新华书店看一看,然后乘上了南翔到嘉定的汽车,回到了科大,正好赶上了吃晚饭。经过这一跑,看到上海郊区这块大平原,农田水利十分发达,农民精耕细作,广种粮棉,确实是一块旱涝保收的丰产之地,不比杭嘉湖平原差。
就在读书期间,居然有一次到了宝山县的罗店镇。那是1963年的热天,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社会形势好了,菜篮子丰富了(当时有一句名言,叫:“菜篮子里看形势”)宝山县在罗店镇开了一个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这么大的一个交流大会,四面八方的人流都汇拢过来,搞得罗店镇人挨人挤,热闹非凡。
罗店的老街叫亭前街,比嘉定西门外街并不逊色,长度差不多,也是沿河一侧而建,但是街面比嘉定西门外街还要窄一些,由于人多更显得拥挤。在这里的鞋店,买了一双当年流行的汽车胎底松紧布鞋——很方便,套上就走,又称“懒汉鞋”,回到了宿舍,穿穿走走,结果还是觉得紧了一点,想想还是再去罗店调一双,于是二进罗店去调鞋,店主二话没说,很客气地让我调了一双,罗店人的服务态度真好!
参加小四清。一九六四年真是改造大学生脑子的一年,暑假下连当兵,到了这年12月,又要毕业班学生去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小四清)。功课可以不上、少上,但阶级斗争的主课不能不上,这是一个大原则问题。十二月十二号,我们前往嘉定县娄塘镇,集中学习了一个星期以后,分到各个公社、大队、生产队。娄塘学习期间,有同学看到年纪大的农民为我们挑柴草,很是过意不去,就相帮他们去挑,那知为此受到了批评:你们学生阶级斗争观念就是不强,这些挑柴草的人都是村里的地主、富农,他们在接受劳动改造,你们去帮他们做什么?想想我们这些学生也真是单纯,从家门到校门,一进社会就碰到了问题。集中学习很快结束,我被分配到唐行公社唐行大队第四生产队,一个学生驻一个生产队,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了一九六五年春节后,我又被调到了唐行大队第九生产队。
“小四清”运动,就是组织农民学习相关的文件、政策之类的政治运动,用最通俗的语言,发动农民揭发村干部:路线有没有走错(政治问题)?板凳有没有坐错(立场问题)?袋袋有没有摸错(经济问题)?棉床有没有睏错(生活问题)。这年的四月三号,全体学生返校上课,小四清结束。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认识了如今的老伴,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