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看杏林
原创 董昌盛 中医书友会 2015-12-19
中医书友会第825期
作者/董昌盛
编辑/瓦力 ⊙ 校对/霜石
I导读:坐火车,越快越好吗?治病,快越好吗?发展中医也是越快越好吗?其实不只是小编在思考中医发展的问题,还有很多读者写来文章,表述了他们的观点,我们会开辟一角,陆续刊发。也欢迎您动笔告诉大家。
坐着火车看杏林
踏着西伯利亚的寒流,我奔向上海虹桥火车站,踏上开往中原的征程。路漫漫其修远兮,火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声音不断传来。思绪万千中,我竟然将火车和中医联系起来,想到了中医的继承和创新。
动车的速度很快,但是再快也是建立在两条铁轨上面的,此乃铁路的经纬和基石;至于火车的动力换代,车身设计,传动装置,行驶速度的改进皆基于此。中医亦然,中医再怎么发展,也不能脱离其理论体系的指导,这是根本。从这个角度,我们见证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1804年,英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使用木炭或煤作为燃料,所以才叫火车。中医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之所以成为中医,其根本在于其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其法、方、药不断发展,在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改进与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无论有多少各家学说,皆是在其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发挥,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医”。
火车和中医一样,都充满了遗憾。其实医学就是一门遗憾的学科,明明你很想力拔山兮药到病除,却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挫折感。每一列火车都希望准时往返,但往往会晚点,有时甚至会被取消。每一位中医都想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钱来解决最大的问题,但是常常达不到上工的境界,甚至患者可能已经告别这个世界。
2010年底的京沪高铁试验段,中国高铁的速度曾刷新了世界纪录,但此后却以减速换取生命和财产安全。
现代中医的研究热火朝天,这是好事,但是太热了容易上火;因为中医认为“火曰炎上”,如果一味地朝前看,就容易失去原始创新的灵感。就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她是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如果屠教授一味追求速效,没有静下心来从古人的经验中吸取灵感,能不能发现青蒿提取物就很难说了。
刚刚驾鹤西去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认为:“近数十年来,中医药学术是有发展的一面,但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则是很不够的,甚至是淡化了,认为是落后陈腐的东西,不值得一提了,所以不少中医院校,经典著作已经成为选修课,怎不令人痛心长叹。”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一生为中医学呐喊,他将个人命运与中医事业紧密相连,年逾古稀,还日夜思虑中医药问题,为振兴中医,弘扬祖国医学大声疾呼,情深意切。他曾经言到:“如果忘了自己的文化,比亡国还惨呐!犹太人没有国家多少年啦,后来才有一个以色列,但为什么全世界的犹太人都那么厉害啊?文化!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要宣传它,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去救世界!”
我就是在这些前辈们的鼓舞下,始终不改初衷,自诩为“铁杆中医”的小众。因为我记住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老师最近跟我说:“很多中医学生是捧着中医和西医两个金饭碗去要饭的。”想一想很可悲,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悲的是很多中医学子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非常重视健康的时代,对自己的前途仍然保持悲观的认知。就拿我大学的113位同学来说,能坚持使用中医思维治病的屈指可数。
我喜欢中医经典但是不排斥西医,不排斥科学研究。越是新的技术越能阐明中医和发展中医。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反过来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知道了新技术就忽视了经典的学习,这才是根本!就像刘德华一首歌里所唱:“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创新无思路?终点无处寻?哈哈,还是先回到原点,读经典吧!
我认为,继承经典是生活必须品,创新发展是奢侈品,如果我连必须品都没有,就直接消费奢侈品,那离破产也不远了。道不远人,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地远道呢?
列车已经到达徐州,将要在此地停留一刻钟。夜已深,情未远,心绪难平,写下小诗,以慰此行。
《过徐州作》
交通岐黄本无关,铁轨阴阳似无言。奈何我辈行南北,一坐通晓二者联。
火车技术渐发展,未来可期誓向前。中医研究神州事,继承师传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