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回家吃饺子去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
冬至:回家吃饺子去
赵刚
在我老家有冬至到吃水饺的风俗,在民间也有冬至如同过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汉族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按照古历法,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是以冬至为开始的。周代、秦代时期,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后汉书·礼仪志》引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其意为在冬至这天阳气开始慢慢起来,是君子之道兴起的象征,所以要过个节来庆祝一下。
《淮南子》上说:“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冬至这一天,天子率领三公九卿举行重大祭天仪式。《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写过《冬至献履袜颂》,其中就提到:“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在我老家流传着“一九二九出不来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家里揍饭洼里吃”的童谣。
数九歌,是我的数数童谣,少年时父母口口相传,选取九个数字来记录这这八十一天。大概在冬天的长夜之中,老人们通过数九歌谣让孩子们识字吧!
说到数九北方吃饺子习俗及数九歌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目前尚未有定论,但人们在史料中发现,早在南北朝时期,数九风俗已经开始流行于中国。南梁时有一个叫宗懔的人曾经在他所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意思是说自冬至日算起,八十一天之后寒冷的冬日就要被春天所取代了。
其数九歌谣版本各异,大致相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着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五九看垂柳,春打六九头;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又一九,银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济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在冬至这天吃饺子还真有个传说,老人们也说冬至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相传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那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入骨。在这样的天气里,有些穷苦百姓们竟然衣不蔽体地蜷缩在一起,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难过,就让徒弟们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再后来,每到冬至的时候,人们都模仿张仲景的做法,慢慢就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手机: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微信同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