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 春茶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冬去春来,鸟鸣涧迎来了新 一年的春天。历经整个冬季的连绵阴雨,这个春天,阳光显得尤为珍贵。放眼望去,起伏的山峦似乎一夜之间就披上绿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负这大好春光,鸟鸣涧四处格外热闹。知更鸟在枝头欢呼雀跃,白头翁在水面上疾速飞过,划出一道长长的水纹。白梨花、粉海棠和紫玉兰刚刚悄然谢幕,紧接着是映山红粉墨登场,还有各种各样叫不出名的野花竞相绽放。

鸟鸣涧所处的山谷植被丰富,环境优美。在海拔300-600米之间,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国营茶场。后来茶场废弃了,茶树多年无人看管,残存的茶树散落于山间自由生长。虽然无人松土、施肥、打药照料它们,但这些茶树生得倒也健康。云起云落,花开花谢,这茶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长得郁郁葱葱,枝叶沃若。

许是这里的山山水水、云霭雾气给予了它们天地精华,才会生得如此清秀脱俗。

每年清明前后,村民都会自发地在山间采茶。这个时候,山林里一下子会热闹起来,随处可以见到脸上漾着笑容的村民,他们若是遇见你,采茶的间隙还会与你热情地打个招呼。

来鸟鸣涧已上第三个年头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采过茶,今年一定要参与一下。听村里的大姐介绍,采茶要在谷雨前进行,而且必须是晴天。由于茶树分散,一个上午大概能采4—5斤新芽,炒出1斤左右的成品茶。

前两年的春茶一直找大姐买的,今年得空和大姐约好,让她教我炒茶。首先是炒青,大姐说炒茶是件辛苦的事情,试过之后我点头赞同!

据她说,炒茶,锅的温度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候。温度太高,容易炒焦,茶味会发苦,温度太低,茶味不香。炒茶时要用手不停地翻炒叶片,用手的原因是可以随时掌握锅内温度,以便适时地调整土灶的炉火温度,如果用筷子或者其他工具,对温度的控制不准确。按照大姐说的要领,不停地用手翻炒茶叶,尽量避免皮肤碰到锅底发生烫伤。而事实上烫伤是不可避免的。

待叶片变软,将茶叶倒入簸箕,然后用手揉捻成团,力度同样要适当。

揉捻至茶叶凉了后,再将茶叶散开倒回锅内,继续炒青翻炒。如此翻炒并重复揉捻数次,最后再倒入锅内,来回翻动茶叶。这个过程中,茶香渐渐溢出,弥漫整间灶房,指尖全是浓浓的茶香,好闻得不得了!全然忘记了炒茶时的腰酸背痛,劳动带来快乐!

经过几轮的翻炒,动作越来越娴熟,对温度的判断和控制越来越好,不时提醒大姐调整灶火的大小,俩人配合默契。

茶叶在翻炒过程中慢慢变色,越来越干。这时要变换炒茶手法,用手掌按压锅底顺时针转圈,动作熟练后会形成旋涡状,如同流沙一般好看。

最后,熄灭土灶明火,用灶内的余温继续烘干茶叶即可。将炒好的茶叶倒入簸箕上摊凉装袋,折腾一天,差不多一斤茶。

跟着大姐学炒茶,整个过程下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对于炒茶手法和温度控制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基本上口口相传,全凭个人的经验来判断。这中间悟性很重要,能否心领神会地悟出诀窍将决定茶的品质。

鸟鸣涧附近的村民,一般都是上午采茶,下午炒茶。 从灶火炒青、揉捻到炒干成品,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传统炒茶工艺。在炒茶过程中,由于各家对翻炒技艺和灶火温度的把控不同,最后炒出的茶冲泡出来,口味自然会有伯仲之分。

拎着炒好的茶叶从大姐家出来,便是落英山下的小石潭,竹里溪与竹里下溪汩汩而下的山泉水于此汇入成潭,潭水清亮透澈、波光粼粼。

如此好山好水蕴育出的野生绿茶,经过传统土灶的烘炒,即便不是什么名茶古树,单单有了这份用心和天然,也算得上是最最传统的上好春茶,值得这一年去细细品尝!

参考阅读:

书斋 · 一鉴斋

华灯初上

渔隐山房 & 浮生堂

鸟鸣涧 · 秋色

家的构想

人间四月天

渔隐闲话 · 山泉

闲情偶寄

偷得浮生半日闲

文人雅事 | 隐士生活的十六种观照

花笺茶事

老茶器

茶托物语

盏托之美

木叶纹黑釉茶盏

宋代茶盏

宋代文人生活:斗茶

知否知否   今天还能用到的宋代茶器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