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风云——陆俟计杀盖吴,连施妙计平叛乱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对北魏来说是十分忙碌的一年,忙着平叛。梁会叛乱刚被平定,盖吴就又收集残余部众屯居杏城,自封秦地王,大有卷土再来之势。

拓跋焘派出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督统北道各路军队前去讨伐盖吴。之后拓跋焘又下令出动冀、相、定三州兵马二万,屯驻长安南山各个山谷中,防备盖吴败后窜逃到别的地方去。

八月,拓跋那等人率军击败盖吴,并俘获了盖吴的两个叔父。怎么处置这两人?当时北魏的将士们都觉得要把他们押送到平城,但一个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此人正是镇守长安的大将陆俟。陆俟,本姓步六孤氏,代郡人,鲜卑族,上党太守陆突之子。此人深谋远虑,决断非凡,那么这次他有什么高招呢?

陆俟认为长安险要坚固,风俗豪爽强悍,和平时期都不应该被忽视,别说在战乱之后。现在不乘势杀了盖吴,长安的战乱就不会停止。这个观点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盖吴行迹隐秘,难以捕捉,即使派十多万大军去抓他也不见得能逮住他。

陆俟这时提出了他的高招,释放盖吴的两个叔父,同时也赦免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盖吴,企图利用他们抓到盖吴。陆俟认为盖吴即便已是孤家寡人,也必须铲除,否则就会死灰复燃,后患无穷。众将认同这一观点,但却觉得把盖吴的叔父放回去,他们必然有去无回,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众将担忧谁来承担这个过失。

陆俟毫不犹豫地表示真出现这种情况,他一个人承担过失。拓跋那最终也认同了陆俟的计策,于是赦免盖吴的两个叔父,在同他们定下返回日期后就将他们放走了。可到了约定的日期,盖吴的两个叔父没有回来。诸将领都开始怪罪陆俟,但陆俟认为他们只不过是还没有机会下手罢了。不出陆俟所料,几天后,盖吴的叔父果然拿着盖吴的头回来了,众人都兴奋不已。另一边,盖吴余党白广平和路那罗也被拓跋仁平定了。

盖吴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北魏在关中的统治还是隐患重重。没过多久,安定的卢水胡人刘超等人集聚一万多人造反。但拓跋焘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有陆俟在,拓跋焘认为陆俟在关中十分有威慑力,就加授陆俟为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镇守长安。

拓跋焘也深知关中作乱的原因,以及复杂程度,所以特别叮嘱陆俟:“关中奉化日浅,恩信未洽,吏民数为逆乱。今朕以重兵授卿,则超等必同心协力,据险拒守,未易攻也;若兵少,则不能制贼,卿当自以方略取之。”

陆俟的反应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一个人骑马到长安去镇守。刘超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们认为陆俟不能有所作为。

谁想陆俟到了长安后,首先对刘超开启了心理战。他先是以事情的成败,生死存亡的利害来劝导刘超等人,并提出娶刘超的女儿为妻,希望通过与刘超联姻而达到招纳刘超归顺的目的。

但是,刘超却自恃他手下人多,还是没有归降的意思。陆俟又冒出一个疯狂的想法,想率领他的部下,前去会见刘超,观察他的部署,好设下偷袭的计划。刘超这边也做出了回应,派人前去对陆俟说:“从者过三百人,当以弓马相待;不及三百人,当以酒食相供。”

陆俟于是就带了二百名骑士到了刘超那里,刘超戒备很严,而陆俟却只是纵酒豪饮,直喝到酩酊大醉才返回自己的驻地。但陆俟其实已经成竹在胸,不久,陆俟又挑选出五百名敢死士卒,假装去刘超营地附近打猎,刘超没有多想,又一次招待了陆俟。

陆俟实则已和士卒们约定,以假装喝醉为信号,到时发动攻击。结果陆俟在喝了一会儿酒后,就假装大醉,然后趁机跳上马大声呼喊,亲手斩了刘超的头,他手下的士卒应声而起进行狙击,杀死杀伤刘超将士一千多人,刘超之乱就此被平定。

拓跋焘对此当然大为高兴,征召陆俟回京师,改任外都大官,散骑常侍一职照旧。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陆俟,拓跋焘想平定这两次叛乱,可能要花更多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