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品读微童话《蚂蚁和一粒谷子》

上期链接

陆生作:小学生写《童年趣事》合适吗?怎么写?

品读微童话(1)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蚂蚁和一粒谷子

文/王勇英

小蚂蚁在田边捡到一粒谷子。他大声问:“这是谁掉的谷子?”没有人回答。小蚂蚁就守着这粒谷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直到谷子发芽,长成禾苗,扬了禾花,又结了一串沉沉的谷穗。后来,小蚂蚁有了一小片禾田。小蚂蚁还在原来捡到谷子的地方守着,等着丢失那粒谷子的人回来,还给他这一片禾田。

作家王勇英的这篇微童话《蚂蚁和一粒谷子》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故事中包含的,不仅是品质,还有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的规律,还有未知的等待,余味很足。禾田到底还没还回去啊?不知道。这样就把读者也融进作品中去了,不自觉地有一种代入感:如果我是这只蚂蚁,我会怎么做呢?

所以,建议老师在跟学生分享这则微童话的时候,可以讨论这个故事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感受作家是怎么来塑造蚂蚁这个形象的。

比如:

1.小蚂蚁在田边捡到一粒谷子。这时,蚂蚁会怎么办呢?他该怎么办呢?“会”和“该”是不一样的。学生不同的回答,故事就有不同的走向。我记得王安忆说过,写作是一种点化。老师跟学生的对话,要引导开去,要发散开去,教他们怎么样去构思一篇作品,但又要收回来,收在立意上,让他们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点“正能量”,在自己的创作中把“正能量”传递出去。

2.他大声问:“这是谁掉的谷子?”没有人回答。这时候,小蚂蚁该怎么办呢?这又是一个作品构思上的“岔路口”,很有讨论价值的。

3.小蚂蚁就守着这粒谷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直到谷子发芽,长成禾苗,扬了禾花,又结了一串沉沉的谷穗。这里就一句话,看似简单,可其中包含了多少“粒粒皆辛苦”,可以说是“尺幅千里”,在小处见到了大东西。

上面这三句话,一步一步让蚂蚁的形象丰满起来、清晰起来、凸显出来。但这还不够!最后,还要再上一层楼,点出“4.还给他这一片禾田”,将人物形象推向极致。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突出了蚂蚁的品质。虽然微童话很短,但其间“品质”这条线,一脉相承,且味道越来越浓。

这样的微童话,小中有大,不简单,丰满,有质感,因为它有核心在。写微童话要找到它的核心。

当然要写到《蚂蚁和一粒谷子》这样,对小学生要求高了点。小学低段,能发散开去,想象开去,写出故事来,自圆其说即可;小学高段,则往思辨方面靠一靠——就是说,你写这则微童话想告诉别人什么东西;再想一想,你写的这则微童话,在真实的生活中有影子吗?

《蚂蚁和一粒谷子》是有生活影子的。童话故事,是童话,但是讲给人听的,必须有人生活的影子与样子。否则,对牛弹琴,有什么意思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