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眼儿引发的美术难题和神学争议

肚脐在英语中称为navel,也称为belly button或tummy button;医学术语是umbilicus,日常很少使用,普通字典里也查不到。

英语和中文一样,有大量词汇和短语,都是源于身体部位,例如face, finger, head, hand, heart。但肚脐贡献的词汇却非常有限。

今天,和肚脐相关的唯一常用短语,只有contemplating one's navel或navel-gazing的说法;大多以诙谐的口吻使用,用注目丹田的冥想沉思,来比喻专心做自己的事、不关注周围的外界环境、不愿和外界接触的行为。

最近《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认为德国应该在欧盟中承担更多责任,文章结尾就用到了这个成语:

"For its own sake and that of others,it is time for Germany to lift its gaze from its navel, grasp the bigger picture—and cheer up.”

德国应该尽快扩大眼界,关注地区大局和国际大局,更加积极地参与外界事务;这样,不但更有利于德国自己的利益,也更有利于其它各国的利益。

在历史上,欧洲各国的语言中,肚脐的出现频率要更加频繁,广泛用来比喻中心位置。中世纪时,基督教世界曾把圣城Jerusalem(耶路撒冷)称为Navel of the world(世界的中心)。直到文艺复兴时,达芬奇在绘制Vitruvian Man时,也把肚脐放在圆形的中心位置。

中世纪的神学

肚脐是与生俱来的,是出生时切断脐带之后留下的痕迹。不仅是人类,所有带胎盘的哺乳动物,都有肚脐。

正因为和出生相关,在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中、以及在欧洲美术史上,肚脐曾经导致无法解决的难题和争议。

下次去博物馆时,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直到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在处理亚当和夏娃这个题材时,都很少描绘肚脐。

意大利Orvieto教堂的石刻浮雕,中世纪后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提供资金的主顾,认为亚当和夏娃不应该有肚脐。当时,出钱请人画画的,主要是基督教的教会。教会的信仰,来源于《圣经》;而根据《圣经》,亚当和夏娃应该是没有肚脐的。

旧约的开篇就是《创世记》,其中记载: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两人是由上帝先后创造的,而且,是依照上帝自己的形象:God create man in His own image and likeness。

教堂的祭坛画,德国,1375年,中世纪美术风格

众所周知,肚脐是出生时留下来的。既然亚当和夏娃是被创造出来的,就没有出生的过程;如果从未出生,就不可能留下肚脐。

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的神学理论相信:只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永恒存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如果亚当和夏娃有肚脐,而且两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说明上帝也有肚脐,也经历过出生的过程;也就是说,上帝不但有开始,而且还有父母。这样一来,就推翻了教会的最根本的信仰和神学理论。

文艺复兴美术

这种神学对美术创作的约束,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开始放松。

《亚当和夏娃》,德国画家丢勒的铜版画,1504年。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明代初期,时间在14到15世纪。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标志着世俗价值开始占据主导,一方面,教会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同时,教士中的开明人士也日益增多。

进入文艺复兴后,欧洲人开始重新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美术,人的身体成为了重要题材,在刻画手法上也更强调写实。同时,维纳斯和阿波罗等古典神话人物故事,也开始对圣经中的亚当夏娃构成竞争。

因此,教会就逐渐搁置了关于肚脐的争议,对美术创作干涉也日益减少。

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上帝创作亚当》,1511年。在画中,可以清楚看到亚当的肚脐。米开朗基罗虽然喜欢描绘男性身体,但还是给上帝穿上一件袍子;能否给上帝也画上肚脐,仍然没有答案。

好莱坞的电影审查

在文艺复兴的几百年之后,肚脐再次引发争议,这次发生在美国,媒介是电影。提出干涉不是基督教教会,而是好莱坞的审查机构。

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美国电影行业一直受到Hays Code(海斯审查法规)的严格制约。Hays Code禁止在影片中裸露身体,描绘亲密行为,甚至规定了接吻的时长上限。

在1959年的经典电影Some Like It Hot《热情似火》中,有一场在火车上的戏,其中,梦露身穿半透明的薄纱睡衣,但肚脐部分特意被遮盖了起来。

《热情似火》上映的大约10年之后,好莱坞的审查制度,被电影分级制度取代。

今天,在银幕上,裸露肚脐早已不再是禁忌。在世界各地,日常服装也有很多裸露腹部的,称为low-rise clothing。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