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读10万字”天价培训班曝光:每一笔智商税背后,都有一位焦虑的家长
举办机构解释,他们的课程能开发人体潜能,让孩子大脑与宇宙同频。快速翻书,书本内容进入大脑,5分钟内就能看完10万字且过目不忘。
对此,量子力学专家辟谣:“完全没有根据,跟'特异功能’、'耳朵认字’没区别。”
其实,无需专家辟谣就能知道“翻书与宇宙同频”是个显而易见的骗局。然而,这类动辄5万的培训,却让不少家长甘愿埋单,为的是让孩子不落后。
网友纷纷讥讽家长交“智商税”。
但是,在赢在起跑线的焦虑下,见识再广定力再强的父母都无法保持理性。
前有火热一时的儿童情商培训班,宣称孩子性格内向、淘气不听话、专注力不集中等问题,都可一键解决。还有《1818黄金眼》节目曝光的“蒙眼识字”培训班,被知情人士揭露,其实是教孩子闻纸张的香味去识别。
这些课程学费高达1-3万一年,父母依旧趋之若鹜。
马东说:
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过度焦虑,成为不少父母和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1.
焦虑从何而来
家长中流传着一个段子:有种焦虑叫“别人家孩子都上辅导班了”。
一位妈妈说,“同学这个报奥数,那个报作文,不报点啥觉都睡不踏实!”
这样一个让父母焦虑不已,纷纷投身教育军备竞赛的大环境,是怎么形成的?
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成因。
父母的养育风格,与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
收入差异大,并且教育回报高的社会,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态度会比较强硬。
原因很好理解,如果学历高低会造成收入差距,而差距还比较大的话,对孩子未来负有责任的父母,自然不敢“放养”,心态也会更紧张。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在一篇论文中提及,我国的教育回报在1990年后显著提高,其中1997到2006年10年间,一个孩子多接受一年教育,收入增加可能高达20%。
所以,不少70、80后回忆小时候,父母都比较“佛系”,没有像自己今天这般,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没有那么焦虑。
与我国情况相似的韩国、日本,父母对教育的执着和焦虑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育儿风格的变化,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现在的父母变得更焦虑,竭尽全力“鸡娃”,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其实是适应客观环境改变的生存本能,是基于社会经济状况做出的选择。
2.
焦虑正常
过度焦虑不可取
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父母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跻身于更高阶层,过上更好生活,从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本不是坏事,心理学上说,适度焦虑能催人奋发进取。
问题出在,太过焦虑。
何为“太过”?从一个小笑话中可见一斑。
有家长提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
有人回答:“在美国是够的,在中国(海淀)是不够的!”
识字量不够就考不进民办小学,小学没考进前100名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没考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孩子一辈子就完了。
这条笔直高效成功之路,从幼儿园起就把家长和孩子逼得喘不过气,深怕落后一步,便一步错步步错。过度焦虑让很多家长做出不理智行为,反而伤害了孩子,甚至把自己逼入绝境。
《牛蛙之殇》中的高知妈妈,为孩子能考入上海四大民校,报了多个培训班,逼他超前学习跨年龄层知识,甚至动用KPI考核。可惜各种“科学手段”非但没把孩子送进民校,还让他患上抽动症,变得极不自信,人生尚未启航就已折戟。
还有前段时间上热搜的杭州妈妈,自己是重点小学老师,儿子5岁就上学,每每拿班上学生的成绩去比较,要求孩子次次考100分。儿子考98就觉得自己失败“连自己孩子都教不好”,结果患上抑郁症。
过度焦虑,盲目比较,让无数家长和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3.
如何缓解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天性所向。但过度焦虑于事无补,拥有好心态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落后一步就一辈子落后 我有一位闺蜜最近焦虑的不行。原因是她因为经济压力,必须去工作,2岁的女儿要让婆婆过来照看。而婆婆的养育方式很多都是错误的,她担心女儿在成长关键期会养成各种不好的习惯和性格。 我安慰她说不要过于为难自己,没有人既能挣钱养家又能把孩子养好。同时也不要过于焦虑,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落后一步就一辈子落后,以后还可以慢慢赶上。 有一位朋友就是在孩子7岁时离职专门带孩子,两年时间把孩子养成的不好的习惯纠正过来。 其实无论是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好性格还是取得好成绩,都可能遇到暂时落后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然后尽力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也不要逼自己和孩子太紧。 再往远一点想,即使没考上特别好的大学,很多人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就像前段时间,微博热议的一个现象:中国票房前三甲电影的导演吴京、饺子和郭帆都不是科班出身。
为什么三位导演能跨界pk掉专业人士,取得更大成功? 很赞同一个回答:这不光是好运气和幸存者差异,它证明了一个人的成就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多发掘孩子的热爱,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终有一天,属于他的成功会不期而至。
多看育儿书,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杨绛先生说: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过度焦虑的根源,是对未知的恐惧,读书明理,是缓解焦虑的最好途径。 一位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她深知孩子的成长规律,所以总能保持心态平和。 她了解男孩的语言中枢和逻辑能力比女孩发育晚,上课不容易“坐得住”,小学时期表现会比女孩差,因而没有用女孩的标准去要求儿子。 整个小学低年级阶段,她给了儿子极大耐心,允许他去运动和做很多需要动手的活动。 高年级以后她儿子“后程发力”,成绩就逐渐赶超上来。 关于孩子的成长规律还有很多,如果多看育儿书,就不会被专家一句“你再这样做就会毁了孩子”吓得瑟瑟发抖。
不盲目比较,让孩子愉快“陪跑” 过度焦虑的另一个来源,是乱比较。 不久前青榄发过一篇文章,《海淀家长有多恐怖?跟他们吃一顿饭就知道了》。如果父母硬拿自家孩子跟文中的海淀娃比,估计都得崩溃。
然而,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我们大部分父母自身远不如海淀家长,要孩子去比,其实很不公平。
希望孩子往高处走本无可厚非,但让孩子奔跑,也要留意目标、参照物与自身条件是否匹配。
《小欢喜》中方圆说,人生要学会竖着比,不能只横着比。
毕竟塔尖上的人只有5%,绝大部分孩子终归平凡,再努力大都只是陪跑。
让孩子和别人比,不如多与自己比。给他设定一个合理的够得着的目标,让他有动力、有成就感,还有持续奔跑的意志。
当孩子能一直优于自己,做到平凡而不平庸,哪怕只是陪跑,于自己也是成功。
古希腊神庙前刻着一句话:“人啊,认清你自己。”
为人父母,最该做的是,放下焦虑,帮孩子认清自我成长自己,让他有自尊自信和自我驱动力,走出属于自己的通往罗马之路。
作者简介:萌妈不是虎妈,青榄签约作者,名校MBA二宝妈。一枚左手从事行政工作,右手撰写育儿文章的斜杠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者,分享有趣有料育儿知识。部分图片来源“unsplash”,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