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认的最“懒”诗人,一首诗只写2句,却成为千古佳作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是宋代诗人苏麟的一首诗《断句》,这首诗原本没有名字。许多史学家猜测它应该还有另外两句,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失传了,于是取了“断句”两字,作为这句诗的名字。
一、苏麟其人
苏麟出生年份为969年,于1052年去世。生前在宋朝担任杭州属县的巡检。比起其他宋朝的“苏”姓诗人,如苏轼、苏澈、苏洵这三大家,苏麟实在没有什么名气。他在书法、绘画抑或是诗词等方面的成就都不是很突出,可他的一首《断句》却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据传苏麟为人很好,经常照拂身边的官员,以至于他在朝中的风评不错,不少官员同他交好。可他无论是在政事还是在诗词才华等方面都不出众,不然也不会在历史的潮流中籍籍无名。
二、《断句》出处
相传,范仲淹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杭州知府。杭州城中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大多都得到过他的推荐与提拔,当时杭州城中的很多官员都很推崇范仲淹,对他很是尊敬。
与苏麟同时期在杭州当官的官员们,大多数都因为范仲淹的推荐和提拔而升官加爵,只有苏麟因为担任“巡检”这一职务,经常要到外县去巡视,没有多少时间呆在杭州城中,因此也不被范仲淹所熟知,所以苏麟并没有受到范仲淹的多少照顾。
苏麟看着身边的同事们都升职加薪了,只有他一人还在原地踏步,心里多少有点不甘。于是苏麟找准机会,在某次因事需要到杭州城中与范仲淹见面时,作了一首诗,这首诗便是《断句》。
《断句》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看起来我与楼台更近,可以先得到月亮,但实际上好处都被别人捞去了,自己什么恩泽都没有得到。苏麟将这首诗直接献给了范仲淹。
明面上想得到他的提点与批评,询问范仲淹对这首诗的看法。而实际上是想请范仲淹为他在朝廷上美言几句,好令他升官发财。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断句》之后
范仲淹看到这两句诗时,顿时大悟。他很聪明,知道苏麟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开始关注苏麟,在发现苏麟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之后,向朝廷写了一封推荐信,苏麟也就顺其自然地升官加职了。
在这两句诗之后,苏麟再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文学作品。不少人觉得苏麟是在愤懑之中被激发出了他的创作能力,写完这首诗后,他的官职得到了晋升,也不再不满,之后便“江郎才尽”了。甚至还有人说苏麟可能是穿越的,这也解释了苏麟只有这两句诗能拿得出手。
此后《断句》这两句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用于官场之中,某些人因为自己的职务之便就提拔亲近之人。近水楼台也作为一个贬义词,常常被用来讥讽那些因为身份便利就为自己的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在经历了朝廷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之后,“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诗也会被用来比喻爱情上的进展,即当一个人喜欢那个人之时,喜欢的人就是天上的月亮。更接近水,就更容易接近水中的月亮,也就更有可能和喜欢的那个人在一起。
四、那个时代
“江山辈有人才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词人,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闪耀无比。从战国时期的屈原等人到唐朝盛世时期的李白、白居易、杜甫等人,他们一起造就了一个时代。
在宋朝,苏家三人便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位,还有惊才绝艳的女词人李清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文学方面的瑰宝,他们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些名句要么是用词精巧、意境优美,要么是注入了诗人和词人们的情感而被创作出来。
无论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或者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诗句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被淹没,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熠熠生辉。中国古代的诗词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丽碎片,在我们之后,这些诗句也会随着时间一同流传下去,直到下个世纪。
苏麟此人虽然不出名,但是他的这首《断句》却也流传了千古,直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之一。作为一首诗,它是成功的。它有着优美的语句,美好的意境,无论它最初的用途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今天它已经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用在爱情上的方法。
此外,苏麟也凭借着这两句诗被众人调侃为宋朝最“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了这两句诗,但这两句诗却成为了千古绝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这首诗,用于表达当时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与几百年前的苏麟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的联系、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总结
细究起来,苏麟的做法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不过是为了自己未来的道路能够更加顺畅罢了,而他也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才能被范仲淹推举,从而升职加薪。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也是人之常情而已。
在现在这个社会,不管我们想做什么,都需要采取合法的手段。如果你想利用什么人的职务之便,好把自己提拔上去,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不能支持。奋斗,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妥、长久。吕温有这样一句诗:“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