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大明宣德炉,令人赞不绝口
宣德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第 一,它用材精良,经过反复冶炼。这个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就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 后只剩4两。这4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16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呢。
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德炉的铸造,使得铜香炉达到了颠峰阶段,原本焚香专用的器具,发展成为造型争奇斗艳、制作精美绝伦的珍贵艺术品了。明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
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官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件(一说为5000件)香炉。
有些好炉,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怀疑是纯金铸造,就凿底部来化验,破坏了炉。或有部分铜炉的炉身镀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黄金,人为地“杀鸡取卵”。
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的“‘李曲江制’鬲式炉”,即为晚明文人私款炉表率。此炉流传有序,先后为赵沆年、庞敦敏、王世襄收藏,2003年拍出24.2万元,2010年再次在王世襄专场中拍出470.4万元,此次最终成 交价为943万元。王世襄《自珍集》以此炉相较明式家具束腰繁简之别,可见其经典代表性。他写明式家具线脚:“边抹即使同高,枭混也基本相似,但曲线舒敛紧缓稍有变化,顿觉殊观。”细观此炉,深得其意。一般常见鬲式炉为平唇口沿,而此件口沿一周起线,平沿内倾,恰如明式家具案面边抹均匀的“栏水线”,抑或边角的“阳线”。再看口沿下方束腰亦起线作弦纹,且是双弦。束腰双弦连接下方素圆鼓腹,再承外撇三足。底部“李曲江制”四字柳叶篆书款。整炉一气呵成,线条连贯而又精神饱满,可谓简洁中蕴含着精炼的细节。
宣德炉最早的设计由于皇帝的亲自过问因此做工非常严谨和保守,对每一处细节的把控都很高,同时也因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所以整体风格比较保守,更多的是注重线条的简单与抽象。到了晚明时代和清朝,人们开始大量仿制宣德炉,模仿出来的宣德炉与宣德时期的非常相似,因此也称为“宣德炉”。清代模仿之风盛行,而且朝廷也不过问,因此宣德炉的仿制就越来越“奇葩”,结合外来的器物文化,宣德炉的整体造型变得千奇百怪并且越来越具体化,著 名的“三羊三足炉”完全就是一只羊的形象,寓意着“三阳开泰”,这就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把宣德炉赋予了某种寓意,宣德炉也由原始的抽象化变为了大众化。
宣德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特别是金属工艺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明代与景泰蓝和明式家具是最突出的三种工艺品,其中以宣德炉显得尤为珍贵,价值连城。但是有些仿的工艺也非常好,虽然赶不上真正的宣德炉工艺那么好,但是工艺也不错,所以也有一定的价值,有的价格还是很昂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