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重构(四) 谁才是皇帝的救星?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十月,小皇帝坐上这个皇位已经一年半了,现在的小皇帝的心情,大约就如同身处云端般兴奋吧。不由得小皇帝不开心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他的功绩实在令人震撼:以雷霆之威荡平燕帝国,平定了祸害八年的安史之乱;以霹雳手段震慑诸军头,把郭子仪、严武、来瑱、李怀让这类大小军头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眼下,小皇帝正在与仆固怀恩斗法。这是一次愉快的斗法,因为小皇帝觉得他玩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一方面给仆固怀恩父子封官许愿,甜枣一袋袋的给;另一方面,又巧妙激发、利用山西另外两个军头与他的矛盾,中央顺势从中调和、逼迫,一套一套的打下来,仆固怀恩已经明显的左右两难,进退失据了(以上详情参见第三节)。
然而,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突然袭来:一支不逊于安史叛军的彪悍部队已经离首都近在咫尺,而首都现在却只有几万老弱残兵,正在云端享受巅峰快感的小皇帝一下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在第二节,我们为大家仔细介绍过吐蕃与唐帝国的战场地形与战略态势,我们也了解了帝国和吐蕃王国的各自的二区和一区。一百多年来,唐帝国和吐蕃的战斗,也始终是在各自的一区和二区展开的。安史之乱后,吐蕃抓住机会,连续进攻了好多年,也就堪堪收复了自己的一区二区,但是这一次吐蕃的攻势,却出乎意料的极度顺利,迅速攻破了唐帝国的二区一区,还继续向前挺进,直扑关中平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关中平原的战场有个基本了解。
关中平原是黄河支流渭河冲刷形成的渭河平原,黄河呈几字形,渭河则是几字里的一横,大体把几字的上半部分割成了一个“口”字。渭河平原南边是著名的秦岭巴山,组成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敌人但凡有条件,都绝不会走这边来向关中进发,所以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其实就是渭河北边的战场地形。
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其核心的平原地带,都是渭河的冲刷平原,呈现出一条狭长的带子。除了这条由渭河冲刷出的带子,其他地方都是山区,西边是高大的陇山-六盘山,北边则是著名的黄土高原。这些大山把关中平原牢牢的包了起来,因此想要从外部进入关中平原,就必须要找到穿越这些大山的交通路线。
我们根据上面的地图,把这个长方形,以南端的渭河为底,想像成一个扇子,慢慢打开来看。首先是底部的渭河,关中平原的西部边界是六盘山和陇山,渭河虽然是这个扇子里最大的河流,沿渭河走直线穿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的道路就叫做陇道。陇道无疑是最近最直接的道路,但是由于陇山特别的高大险峻,渭河穿过陇山的几十里都是深沟峡谷,很难通行,所以沿渭河进关中平原,从军事上基本不可行。
接下来,扇子稍微打开15度左右,这里有一条渭河的支流,叫做汧水,是陇山和岍山之间的一条河谷,从天水出发往东北方向前进到陇县,就可以来到汧水谷道,沿着相对平坦的汧水河谷走大约150里,就到了凤翔,进入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这也就是进入关中的第二条道路,回中道。
我们再将扇子打开到大约30度,这里有一条极其著名的萧关道,萧关在泾河的源头附近,而泾河是渭河的支流,在长安融汇,所以从这里沿着泾河一直走,就直接到了长安!最关键的是,泾河河谷是罕见的标兵级军事通道,河流和河谷都非常的平缓宽阔,非常适合军队的车马船通行,中途几乎没有任何天然阻塞。所以箫关道是所有军队进入关中的最方便,也最受欢迎的一条道路。
接下来,我们把扇子打开到60度,这里有一条泾河的支流,马莲河。马莲河和陕北黄土高原的子午岭基本平行,从灵武沿着马莲河进军就可以抵达泾河,然后再沿泾河轻易的进入长安。由于这条道路的起点是灵武(后改名灵州),所以这条道又叫灵州道,是第三条可以进入关中的重要路线。
其中马莲河和泾河交汇的地方,当时叫做邠州,由于两条大河汇聚,这里就有一小片比较大的平地,适合建城。因此当部队进军到这里,就可以进城驻扎休整,既可以继续沿泾河河谷走箫关道到长安,也可以南下走陆路到奉天进入关中平原。所以邠州也就成为了西北最重要,甚至超过凤翔的头号军事重镇!
接着我们进一步将扇子打开到120度左右,从延安(当时叫延州)出发往南,沿着又一条渭河的支流叫洛水,穿过黄龙山一带比较险峻的山路后,就到了黄土高原南边的丘陵地带,有道路可以直通长安。这条道路从延州出发,所以又叫做延州道。
延州再向北100多里,有一条很著名的河流,叫做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从这句著名诗篇我们可以知道无定河作为边疆战场的重要性。当时的陕北高原,尤其是延州到无定河流域,是内附游牧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党项族此时已成气候,其一旦和回纥呼应,从无定河南下到延州,再沿着延州道继续往南,不仅可以轻易南下进入关中平原,还可以威胁蒲坂和潼关,切断关中与关外的后勤联络。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对于西边来的吐蕃,最核心的防御重点是萧关道和马莲道(灵州道),这两条道路都可以通过平坦的河谷,直达长安。这两条道路是如此的重要,帝国当然要拼尽权利守护他,而要守住这两条道路,就要找到扼住这两条道路的咽喉的地方,这个地方叫灵武(灵州)。
我们看图就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箫关道与马莲道的入口都在灵武附近,只要灵武在帝国的手里,任何敌人敢进入这两条道,唐军就可以随后跟上,关闭道路入口,与长安沿线守军一道瓮中捉鳖。
正因为灵武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唐帝国才会把朔方军的治所(相当于首府)设置在这里,也正因为这里如此重要,当初肃宗皇帝登基也选在这里。在此后的漫长争斗中,吐蕃与唐帝国的交锋重点也一直在灵州,吐蕃不能夺取这里,就无法向关中发动攻击,唐军只要守住了这里,就守住了长安和关中的门户。
但是这一次吐蕃的进攻却是个意外,吐蕃七月发兵进入唐帝国二区,之后势如破竹,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兰州一直打到了天水,彻底攻占唐帝国的二区和一区。更出乎意外的是,当吐蕃继续深入,打到了箫关道的起点,泾河上游的泾州时,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高晖立马投降当了带路党,在灵州还有上万朔方精锐的情况下,吐蕃毫无顾忌的一路深入,直到其大部队开进到了邠州,皇帝才得知消息。
(七月)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
吐蕃两个月前,还在遥远的青海,两个月的时间里,高歌猛进,接连突破甘肃、宁夏和陕西,而皇帝竟然毫不知情,直到吐蕃快要兵临城下,警报才传递到了皇宫之中。面对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所有官方材料众口一词,都说这是由于皇帝亲信的大宦官程元振,祸国殃民,故意瞒下军情不报。
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
然而,这显然是毫无可信度的栽赃。
程元振是什么人?皇帝宠信的太监!因为皇帝的宠信,程元振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所有的军头都恨之入骨,他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而军头们一个个的都嚷嚷要剁死他这个死太监,试问他有什么理由,什么动机,故意隐瞒吐蕃进攻的消息,让吐蕃攻破首都,让皇帝几乎失去权力,让嚷嚷要剁死他的人有机会剁死他?
更何况,即便程元振脑子进了水,他又哪有这个本事隐瞒军情呢?程元振只是一个判元帅行军司马,类似于现在的总参,连总司令都不是,他拿啥去隔绝内外,隐瞒军情?
我们在安史之乱连载的第XX节给大家介绍过帝国的决策体系,帝国每天有早朝,有常委参与的决策会议,常委们还可以随时向皇帝申请紧急会议。所以每天和皇帝一起汇报军政要务,商讨具体决策的都是常委们。当时的常委分别是元载、苗晋卿、刘晏、裴遵庆和郭子仪,而程元振不是常委,他连做决策的资格都没有。
在常委里面,元载和刘晏出身较低,与宦官们走的近一点,其他几个和程元振实在没有任何了不得的交情,程元振就算有心隐瞒军情,这些常委们又不是哑巴,他们随时都可以和皇帝见面,向皇帝汇报。
实际上,皇帝不可能不知道吐蕃的进军情况,皇帝也不可能没有针对性的做战略部署,但问题是,皇帝能不能指挥得动西北的军队,就两说了。就好比灵州作为朔方军总部,至少有1-2万的精锐边军,可是现在皇帝正在玩命的整仆固怀恩,朔方总部的部队政治上是否还可靠呢?从今后两年的表现倒推,他们多半是不可靠的,这也是为什么吐蕃敢于在灵州部队的眼皮子底下,一头扎进箫关道。
不可靠的未必只有朔方军总部的部队,其他西北军甚至是禁军是不是可靠呢?答案只怕也很不乐观。不说别的,就说皇帝最可信得过的忠臣——郭子仪,表现又是什么样的呢?
吐蕃大军逼近关中的消息传来后,皇帝立即把郭子仪请了出来,授予他前敌总指挥的头衔:
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
我们回顾下安史之乱连载的第四十七节,唐帝国此时再关中附近可供郭子仪调派的兵力,六七万还是有的,首都直接归郭子仪统帅的部队,三四万也是有的。部队质量是差点,但是用来拼死一战,坚守些时日,让帝国有时间集结来自关外的各路精兵,总是有可能的吧?
可问题是,郭子仪真要这么打了,那么他和他的一些优秀子侄,就得做好殉国的准备了,郭子仪肯吗?
说起来,郭子仪此时的处境,和八年前的封常清、高仙芝,颇有几分类似(详见安史之乱连载第三节洛阳之战),而最后郭子仪的选择,和封、高二人也颇有几分神似,除了小股部队打了那么一两个小仗:
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将精卒二千,破吐蕃于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将复与力战,兵尽,为虏所擒。
其他的工作就剩下这么点了:
子仪使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益兵,程元振遏之,竟不召见。
得,锅又成了死太监程元振的了。
吐蕃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先锋都已经到了城北的渭河便桥了,做了一年多厉害了美梦的小皇帝,不得不接受一个苦涩的现实——他必须要立即逃亡了。
该逃往哪呢?由于吐蕃大部队从西边和北边过来的,所以皇帝的逃亡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南逃,去汉中,去成都,去帝国的大后方;还有一个是东逃,逃往陕郡,到军头云集的关外搬救兵去。
对于小皇帝来说,他几乎没有选择,他只能往东逃往陕郡。南逃的路线,七年前玄宗皇帝曾经选择过,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太子和禁军部队当场就翻了脸,皇帝很快也就成了太上皇。小皇帝就这么一点积累和资历,一旦南逃,关外的部队甚至关中的部队,立马就会彻底脱离掌控,帝国历史上只怕又要多出一个太上皇。
小皇帝逃往了东边的陕郡,冒着危险就近坐镇指挥,向天下发出勤王指令,期待迅速集结关内和关外的大批部队收复关中。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皇帝的勤王指令发出去一个多月了,居然没有一支关外部队来向皇帝报道,小皇帝不得不痛苦的向满朝文武们求教,我这是怎么了?我明明是终结八年叛乱,英明神武的中兴圣主啊,怎么混到这么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步了?
于是,一个叫做柳伉的帝国中央党校教授(太常博士)开始给小皇帝上起了课:
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人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离叛,陛下以今日之势为安邪,危邪?…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下诏引咎,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
教授这番话说的可真是够狠够明白了:总之,吐蕃大军,从青海千里迢迢,转进首都,你知道一路有多顺利不?你知道人吐蕃大军过处,为啥大家争当带路党不?都是被你这傻X皇帝给逼的!
皇帝您自以为是,亲小人,远贤臣,就想着削藩,削藩,就知道认你那几个死太监,你看看,你看看!傻了吧,完蛋了吧,将士们背叛了你,大臣们也背叛了你,至于四方的军头,更不用想了。你平时耀武扬威,要这个进京,要那个进京的,然后就干那翻脸杀人的龌蹉事,现在真有事了,再要别人真进京来救你,你看看都四十天了,谁鸟你?
皇帝面对这样的指着鼻子骂,还真是无话可说。郭子仪功高盖世,刚刚平定完山西的大兵变(详见安史之乱连载第四十七节),你非得急吼吼的把人家薅回京城;严武在四川呆的好好的,你也非的把人家薅回京城,还薅出了乱子;来瑱在湖北那一块待的好好的,你非得把人家骗来京城,骗来后又把人给杀了;人李怀让在潼关待得好好的,你非得把人家给逼死了。人军头们一年多来,不死也得掉层皮,一天天的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你咋指望人家在你有难的时候来舍命救你呢?
就说最近的事,仆固怀恩再怎么不是,人刚刚立下大功,以三军总司令的身份扫平燕帝国,恢复了大唐的尊严和地位。你倒好,人刚刚走上人生巅峰,你就非要马上挑事,恨不得立马就要把仆固怀恩整成来瑱第二,你这叫全天下那些拼搏半生才混出点富贵的军头们怎么想?如果不是因为仆固怀恩那点破事,灵武守军们怎么可能会沉默的坐看风云,吐蕃又哪有机会轻易冲进箫关道呢?
此刻,小皇帝只能孤零零的期待着救星的出现。救星会是谁呢?会是威震天下的郭子仪吗?会是留在关中的名将白孝德、马璘等人吗?会是满朝文武吗?会是关外的军头仆固怀恩、李光弼、辛云京、李抱玉这些人吗?
别傻了!七年前,这群人里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没有抛弃老皇帝,拥立新皇帝?以玄宗皇帝四十多年的积累和余威,尚且不能阻止大家的背叛,现在的小皇帝有啥个人魅力,能够等来大家的忠诚?真当这是在台上唱戏呢?
小皇帝的救星只有一个——那就是吐蕃。如果吐蕃像当年的燕帝国一样,拿下长安就不想走了,就待下来打算坐一坐这江山了,那么包括郭子仪在内,全天下的所有军头们,立马就会沸腾了。因为此时迫切需要一位新皇帝,需要一个新秩序,新规矩,让大家有机会重新划分地盘,至于那在陕郡眼巴巴等着各位的小皇帝?您就乖乖的当您的太上皇吧!什么,不想当?别给脸不要脸,小心太上皇都没得当。
好在这一切没有发生。第二节给大家介绍过,吐蕃的本土离关中平原三四千里,要穿越整个青藏高原,根本没有能力出动太大规模的部队。吐蕃部队的主要组成其实是少量本部精兵加大批青海草原的游牧部落随从。
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馀万众,弥漫数十里
虽然吐蕃纠集的部队号称有二十多万,但实际上兵越多,对他控制关中越不利,因为吐蕃的本部精兵多半不会超过二万,带着数倍于己的游牧部族乱兵,用来打劫可以,用来坐天下发薪水,只怕这帮人没几天就会造反把自己给吃了。
吐蕃上层很清楚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做好准备去统治帝国西北的广阔疆域,吐蕃其实就是把这次入侵当成一次难得的抢劫发大财的机会。于是他们在肆意抢劫一番后,匆匆立了个傀儡皇帝就班师回家了。
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吐蕃既立广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
既然吐蕃都回家了,那关内关外的军头们继续与皇帝君臣鱼水情,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了,小皇帝逃亡两个月后,终于回到了长安。只不过,帝国的这一轮苦难,不过才开了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