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五条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从这里走出

八声甘州·题西四北五条

望杂堂陋巷记前尘,画栋复雕墙。

念峨峨朱紫,盈盈粉黛,都入黄粱。

曾是风拂槐雨,依那旧时香。纵有门庭改,难释孤凉。

来往行人如织,忆儿时片段,神思独殇。

掩经年旧照,忍泪伫斜阳。

看俗世、生香活色,竟惹谁、冷了旧时肠。

回眸处,似琴声起,月上东厢。

——蔡昭昀(建筑师)

唯美的画面、复杂的心绪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你对西四北五条胡同的想象?

优美的诗句让我忍不住对西四北五条胡同一探究竟,竟发现原来这胡同儿不仅住过大学者、大军阀,还是北京电影学院重要的发迹地之一。

西四北五条,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东西走向,全长四百多米,不长不短。原本西四北五条名为石老娘胡同,据说是因为一名姓石的接生婆居住过此胡同。后来1965年胡同改名为西四北五条,至今未变。

(西四北五条胡同东口)

元大都

西四北头条到西四北八条

西四北五条南北两侧分布西四北四条、西四北六条,向两侧延伸,从南往北,西四北头条到西四北八条,无一遗落。八条胡同整齐分布,整体状似直角梯形,排队般分布于阜成门内大街北面。

西四北胡同群早在元大都兴建的时候就随之形成了,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由此可见,历史悠久。建筑的设计与布局是一个城市的管理理念、思想文化等的物化表现,这规规整整的胡同群,确实有北京中心城端正庄严那味儿了。在这些纵横分明的胡同中还藏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比如北三条11号四合院,曾是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宅邸;北六条23号四合院,这是一座三进院落, 门楼前仍保留一对下马石和一座影壁,院内垂花门两侧是抄手游廊, 镶上镂窗的花墙与处处可见的精美砖雕图案, 堪称清四合院的典范。除了四合院,这片胡同还分布几座古寺庙,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广济寺,北三条胡同3号隆长寺,北八条胡同里的长寿寺、宝禅寺等,大大小小,难一一细说。

(图源:温宗勇,龚渤,李伟,臧伟.西四北头条到北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实录[J].北京规划建设,2011(04):152-158.)

清末学者

傅增湘潜心藏书

说那么多的背景,我们还是细细地说西四北五条胡同吧。在行人如织的烟火气息之中,就有一位大学者傅增湘。

傅增湘(1872-1949),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一生收集、珍藏古籍无数,对中国古籍保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收书藏书这方面可谓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于1918年迁居西四北五条胡同7号院时,就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藏园”,取自他的偶像苏东坡“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无海一身藏”,其中藏书室名为“双鉴楼”,而他也因此有”藏园居士”、“藏园老人”、“双鉴楼主人”等别署。

(图源:《北京瞬间(865):西四北五条傅增湘故居》)

居于西四北五条胡同时,傅先生就是属于深入简出一类的,在藏园中痴心读书、校书,“闻人有异书,必从之假读,求之末得,得之未读,皇皇然如饥渴之于饮食”,这些旧事在学者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序》中有所表述。由此可见,傅先生“书痴”无疑了。1927年,傅增湘先生还出任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民国军阀

张宗昌寻欢作乐

如果说,傅先生是喜静的才子,那么胡同内隔壁3号院曾住过喜闹“浪子”大军阀张宗昌。说到他,很多人是憎恨他的。暂且不说他那些臭名昭著的事儿,就是他那众多戏谑的外号就能让人耻笑。其中有一个外号名为“三不知将军”,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在西四北五条胡同大宅院内,他就经常在宅里招妓女,养姨太太,被邻居讽刺:老娘胡同都快变成小娘胡同了。

(西四北五条3号院,现为居民宅)

新中国

电影事业的起步

然而有趣的是,在张宗昌死去的18年后,3号院成为了现在我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50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石老娘胡同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壁胡同(今西四北四条)。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大街25号新校址。表演研究所的创立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之际,这条胡同承载着许多人对于国家文化发展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的建设心愿,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已故教授余倩所说,当时就是几个旧四合院,编剧班和表演班的教室还是同一个。想来在当时进入表演研究所的学生没有渴望所谓的大红大紫,有的是对于电影的纯粹热爱和对国家建设的心愿。不过,不管如何,西四北五条胡同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导演、演员和剧作家,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表演艺术研究所旧址,现为居民宅)

新时代

安逸的居民胡同

说来奇怪,没想到曾经大军阀寻欢作乐之所变成我国电影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事物的好坏与外在的事物无关,更多在人的造化。现如今的西四北五条胡同是北京城内一条普通的胡同。在东边喧闹的西四北大街进入,环境安静下来,里头还是北京比较传统的低矮院房。还有很多处保存完好,修缮更新的四合院。有趣的是,海外文摘杂志社竟然就隐藏在西四北五条胡同26号里,院门大敞,一小片竹子青翠,环境清幽,颇具古韵,在一片居民房中尤显突出。根据杂志社对面居住的老街坊说,海外文摘杂志社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这里了。在西四北五条胡同走走停停,遇到居民在遛狗、大爷在门口乘凉,胡同内安逸闲适,与行人匆匆的西四北大街相比,我似乎理解了“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其中意味。

HUTONG

西四北五条胡同里发生的故事远远不止如此,或者说,北京每一条胡同的历史都是一部需要花心思去深挖的书籍,有荡气回肠的精彩,也有柴米油盐的寡淡。我们对胡同的怀念,在于对历史的怀念,对文化的怀念。就如同蔡昭昀建筑师所表达的那样,曾经的繁忙景象已成经年旧照。但是我们依旧怀念,怀念所有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温宗勇,龚渤,李伟,臧伟.西四北头条到北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实录[J].北京规划建设,2011(04):152-158.

[2] 包子和混沌的旅行,游北京“石老娘”胡同——访西四北五条老宅院,搜狐网,2019.

[3] 筑城通鉴,从石老娘到张宗昌,流传多少胡同逸事 | 西四北五条原名石老娘胡同,搜狐网,2018.

[4] 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西城西四北五条手机速写,个人图书馆,2020.

关于西四北五条胡同你还有什么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的老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