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篇名与要点

寒热,即发热恶寒。本篇是指由外邪引起以发热恶寒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证候。因为篇首即讨论邪气在皮、在骨、在肌等寒热证的症状及针刺方法,所以篇名'寒热病'。

一、介绍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以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讨论了天牖五部的五个腧穴的部位和主治。

三、叙述了龋齿、热厥、寒厥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四、指出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规。

五、说明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预后。

六、指出误用针刺的危害性。

原文与译文

(原文)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译文)邪在皮肤而发寒发热,就会使皮肤不能挨着床席,毛发干枯,鼻孔干燥,不出汗。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络穴,再用补法针刺手太阴经的经穴。邪在肌肉而发寒发热,就会出现肌肉疼痛,毛发干枯而且嘴唇干燥,不出汗等症状。治疗应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来祛除淤血,用补法补足太阴经来使病人出汗。

(原文)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译文)邪入于骨而发寒发热,疼痛得寝食难安,出汗不止。如果患者牙齿尚未枯槁,可取足少阴经大腿内侧的络穴治疗;如果患者牙齿已经枯槁,就是不可治疗的死症。对骨厥症的诊治也是这样的。患骨痹的,周身关节不能自如活动而且疼痛,大汗淋漓,心中烦燥。治疗应取三阴经的穴位,用补法。

(原文)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译文)身体受外伤且出血很多,又受了风寒,或是从高处坠落受伤,以致四肢肌肉萎缩无力,懒得活动,这种症状称为体惰。治疗应取小腹肚脐下三结交穴。三结交穴就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结交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患厥痹症,厥逆之气上达腹部。治疗应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但要察明主要病症在何经,若在阳经则用泻法,在阴经用补法。

(原文)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颈侧之筋,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之前缘部)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译文)颈侧的动脉上的穴位叫人迎。人迎穴属于足阳明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的穴位,属于手阳明经,叫做扶突。再后的经脉是足少阳经,上面的穴位叫做天牖。再后的经脉是足太阳经,上面的穴位名叫天柱。腋下动脉是手太阴经,上面的穴位叫做天府。

(原文)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译文)阳邪上逆而引起的头痛、胸满、呼吸不畅等症状,治疗应取人迎穴。突然失音,气梗塞,治疗可刺扶突穴和舌本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目不明,治疗应取天牖穴。突然拘挛、癫痫、头晕目眩、站不起来,治疗应取天柱穴。突然口渴,内脏气逆,肝肺两经脉邪火相搏,导致血上溢,口鼻出血,治疗应取天府穴。以上是头部大牖五个腧穴所在位置和主治的病症。

(原文)臂阳明有入頄(qiú 颧骨)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进入颧部而遍络齿龈的一支,穴名叫大迎,所以治疗下龋齿应取大迎穴。恶寒的当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络齿龈的一支,穴名为角孙,治疗上龋齿应取角孙穴,也可取鼻与颧之前的穴位治疗。刚得病的时候脉象充盈,应当用泻法,脉象虚弱就用补法。另一种说法,也可以取鼻外侧的禾窌、迎香穴治疗。

(原文)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译文)足阳明经,有夹鼻两侧而行,入于面部的经脉,上有穴叫做悬颅。该经脉下行的属口,上行的对着口角入眼睛深处,诊视如有病变,就取悬颅穴治疗,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如果治疗方法相反,就会加重病情。足太阳经有通过颈项而入脑部的,此穴直属目本,名为眼系(即天柱穴),头痛、眼病可以取之治疗,穴在项中两筋之间。足太阳经进入头部后就分属阴蹻和阳蹻二脉,阴阳两脉相交,阳入于阴,阴出于阳,交汇于眼内角的睛明穴。阳气盛就会瞠目,阴气盛就会常常闭眼。

(原文)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译文)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烦闷的,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畏寒战栗,两颌鼓动,汗不得出,腹部胀满,胸脘烦闷,是肺气不足之证,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应该补养其正气,属于实证的,应该祛除其邪气。

(原文)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 shuàn 小腿肚)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译文)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腠理间,秋季刺气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的针刺治疗,各自以季节、时令为取穴的标准,不能混淆。刺络脉间的穴位可以治皮肤病,刺分腠之间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可治筋脉的病,刺经脉的输穴可以治骨髓、五脏的病。人的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二是腓,腓是小腿肚部;三是背部中行的督脉部;四是背部的五脏腧部;五是项间的督脉经部。在这五个部位若发生痈疽,多死亡。

(原文)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译文)痈疽之类的病如果是从手臂发生的,就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治疗,汗出而热散,病可得解;病从头面发生的,可以先取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针刺治疗,汗出而愈;如果是从足胫部发生的,就先取足阳明胃经的输穴,汗出而愈。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发汗,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也能发汗。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制约,因此,若是取阴经发汗而又出汗过多的,可以取阳经穴位来止汗;若是取阳经穴位发汗而汗出过多的,可以取阴经的穴位来止汗。

(原文)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译文)针刺不当,其害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已经达到了针刺治疗的效果而仍留针不去的,就会导致人身精气的耗损;针刺时还没有刺中疾病就立即出针的,会使邪气聚而不散。精气耗散过多会使病情加重,形体赢瘦;邪气聚而不散则易引起痈疡。

网文摘要

人是一个恒温的动物,腋下的温度保持在36-37度之间,或高或低,都属于病态。因此,寒热病,一直是医生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常情况下,人体都会因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扰而导致患病。就拿风寒感冒来说,人体最初受寒时,会出现打冷战,皮肉痛,无汗等症状,正如'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所述。但过了一段时间,人则可能会感觉高热,实际上,这种高热是人体的一种排寒的正常表现。此时,如果我们借助一些食物,比如服用生姜、红糖水、胡椒粉、葱白热水后,会使得人体汗毛孔张开,人体顺势将体内的寒,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这样,人体的温度就慢慢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但我们有一些人,对此现象不甚了解,忙用退烧药,将人体本来的排寒的进程人为中断了。久而久之,有时人可能暂时好了,但体内的寒却并没有完全排出。日积月累,这些排不出去的寒,就会导致经络堵塞,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各种慢性病症的产生。因此,对于寒热病,我们千万要引起重视,最好尽可能将侵入我们体内的'六淫'逼出体外,以免引起经络堵塞。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泄之,虚者补之,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就是将过盛与不足的状态,中和调整为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寒热病也不例外。


文源:罾事物语

精彩文章回顾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7-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8-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9-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0-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1-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2-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3-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4-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5-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6-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7-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8-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9-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0-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1-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2-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3-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4-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5-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6-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7-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8-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9-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0-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1-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2-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3-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4-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5-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6-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7-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8-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9-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0-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1-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2-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3-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4-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5-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6-素问·刺虐篇第三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7-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9-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0-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1-素问·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2-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3-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4-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5-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6-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7-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8-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9-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0-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1-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2-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3-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4-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5-素问·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6-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7-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8-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9-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0-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1-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2-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3-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4-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5-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6-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7-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8-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9-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0-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1-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2-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4-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5-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6-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7-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0-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1-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2-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3-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4-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5-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6-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7-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8-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9-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0-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3-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7-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8-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9-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0-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1-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2-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3-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经脉第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第二十

========== END ==========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八月十一【原文】齒痛,不惡清飲

    早安[太阳]#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八月十一 [原文]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五十八难 伤寒病的类型及其主脉

    第五十八难 伤寒病的类型及其主脉 [原文一]       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①,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

  • 寒热病第二十一

    寒热病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岐伯有道 2021-08-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厥病第2400:0013:34 粤.灵枢-厥病第2400:0011:30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篇名与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篇名与要点 本篇详细讨论了周痹与众痹的病机特点,证候鉴别.治疗方法.举众痹是为了进行比较,以突出周痹,故篇名曰'周痹'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2021-08-22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病本第2500:0005:00 粤.灵枢-病本第2500:0004:34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篇名与要点 病本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第二十六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第二十六 篇名与要点 本篇论述了多种疾病,因范围广泛.没有一定类别,故命名为'杂病'. 原文与译文 (原文)厥挟脊而痛者,至顶,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篇名与要点 本篇主要论述十二种奇邪上走孔窍所致十二种病证的病机和治法. 这些内容,在古医经上没有记载,是岐伯在与先师的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篇名与要点 "决"的本意是打开缺口,引导水流,这里是分析.辨别的意思.本篇以"一气"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并从它们各自的生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篇名与要点 本篇主要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 本篇记述了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包括了唇.齿.口.舌.会厌.咽门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篇名与要点 '海',是百川汇聚之所,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本篇以自然界之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比为人身之四海,并分述其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