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润之笔描绘锦绣江山——姚耕云《烟江迭翠》析解
以温润之笔描绘锦绣江山
——姚耕云《烟江迭翠》析解
著名山水画家姚耕云的作品稳健中寓奇峭,秀媚中见洒脱,严谨中求灵动,以他的画风表现江南秀丽的山河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烟江迭翠》是他描写富春江的一幅精作。富春江,是钱塘江从肖山闻家堰至桐庐七里泷的一段别称,向以风景优美著称于世。这里江面开阔平静,江水清澈澄碧,白帆点点在湛蓝色的江上移动,恰似朵朵白云飘浮在蔚蓝的天宇,两岸重山复岭环抱屏峙,或高峰插云,或岩石奇峭,青崖翠发,修竹蔽荫。置身其境恍如人间天上,勿怪乎东汉名士严子陵谢绝光武皇帝诏任朝庭命官,而宁可隐归于此,终老江湖的了。这幅画,虽说藉严子陵钓台为中心铺展开来,实则并不拘于具体景点,而是作者对富春江,—带印象的总体感受的汇集与概括。
历来描写富春江的佳作不少,最有名的当属六百多年前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图以松秀自然的笔触,浅绛的色调反映富春江上明朗的秋色,而这里姚耕云的《烟江迭翠》却通过秀润的笔墨,青绿的色调艺术地展现了富春江草木盛荣的夏日景象,婉约隽巧,秀色夺人。
如果我们从审美快感中走出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就会清晰地领略到它的艺术真髓:
笔墨精熟,统一和谐。这是一幅功底十分扎实的作品,没有大跳荡的节奏,也没有淋漓酣畅的泼洒,硬是凭着精熟的笔墨一笔一划地认真绘写而出,勾写点皴笔无妄下,深浅合度,随物婉转,整个画面十分和谐,笔从墨顺,有如一篇妙文无法改动其中任何一个字、一个桥点那样,一切都统一在情韵温润的笔调之中,溶化在物象的表达之中。
运思细密,刻划深入。有经验的画家都有体会,起始一般都较便当,愈往下画愈难,深入刻划细致具体时,容易“谨毛失貌”,难以顾全大局。既要细节具体,又要在整体中熨贴,是有难度的。这画出色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如小从钓台特点的把握,黑树衬托钓台手法,山石的造型与皴染,溪流的节奏的变化,半露轻舟的安置,云气零整聚散的分布,几笔遥山青黛的交代,以及悬崖边线内长外短的处理,乃至远水曲折的韵律……大到山势气脉的流贯,江流的摆布,处处都作了精心刻意的调度,体现了运思细密、刻划深入的特点。
色彩纯净,韶秀清艳。这画虽说是以水墨为基础的写意山水,却带着浓郁的青绿山水的味道。通篇以石绿为基调,局部施以花青,难得有少许微不足道的赭石色。花青调墨先染浓树,石凹,再罩石绿,似有深浅冷暖之变,但都统一在石绿色调之中,可谓单纯中有变化。至于钓台全用赭石色,那是与基调对比突出视觉主点,全画设个核心之故。经过如此擘划,任他重峦迭嶂,矾头丛树,全都浸淫于纯净的石绿的色调中,美丽的富春江被妆扮得似翡翠一般晶莹可爱。
耕云同志已去世多年了,捧读他的作品,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在西子湖畔他的画室里谈艺,富春江边联袂共游的情景。著此小文,热泪拌和着悼念。
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10、平凡的画材 优美的画卷——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
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
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
“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