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太害怕,所以我不知道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
在比较注重隐私的现代社会,如果你的行踪或生活被别人了解得一清二楚,会感到极为不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会成为一句致命的威胁。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的时候你不知道真相,反而会让你更加害怕。《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就是一部讲述人因为害怕而频繁乱了方寸的犯罪悬疑片。其编剧&导演周隼用比较好莱坞式的手法,为国产惊悚片领域带来了一部值得被记住的好作品。
内陆犯罪悬疑电影总是想打恐怖片的擦边球,导致其往往并不具备惊悚片的实质元素。又由于惊悚片口碑大都烂掉了,所以资方和主创们在开发新惊悚片项目的时候又总爱打一张悬疑牌。于是很多观众看多了这类四不像,会分不清惊悚和悬疑这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类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则可以作为我们了解纯正的犯罪悬疑片的一个样板。它和经典犯罪悬疑电影片《沉默的羔羊》一样,都不刻意营造悬念,不乱抛谜团,同样更不需要一惊一乍的故弄玄虚。观众从电影故事中,可以看得很清晰,但是越明白就越会深入故事主题中,从而感受到类型片之下的细思极恐。
本片悬疑感,只出现在了开头部分,但却贯穿电影的主线部分。那就是被绑架12年的阿樱(颜卓灵 饰)出人意料地被警方找到了。这个被找到的方式有点儿“开挂”。考虑到美国警方一般不像内陆警察那样开挂,观众很自然会对阿樱的回归产生怀疑。不过这点悬疑气氛很快就不再处于电影的主导地位,导演大大方方地把悬疑片通常要藏着掖着的黑手给曝光了。当然了,不是那种傻乎乎地直白曝光,而是处在阴影中的隐性曝光。鉴于咱们观众都是有智商的,即便是更隐晦的暗示和线索也是能够把握、推理、联想出来的。当观众意识到幕后黑手的存在,对影片的后续期待就不再是悬疑的破解,而是复仇的凶残。
悬疑片的期待点是黑暗中的那个人是谁,而惊悚片的期待点是黑暗中的那个人要干的事。很明显,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看的就是黑暗中的那个人(也就是你们最爱的那个人哦)如何干掉那些在阳光下的人。人杀人和鬼杀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内陆的鬼虽然都是人扮的,但他们毕竟是开了鬼的外挂,从来都是无脑杀,一个镜头剪辑就什么都搞定了。本片是地道的人杀人,黑手每做掉一个仇人,都得布下一个精妙的局。既能让自己脱身,又得让自己享受手刃仇敌的快感,这位复仇者肯定不是天枰座。
本片最大的张力,在于观众是不是要对几名被害人产生同情。他们对于阿樱以及阿樱背后的黑手,都有一定的亏欠。当然了,这够不够让他们得到如此残忍的报应,不同人的判断可能会很不相同。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阿樱那年夏天去了哪里;但是他们害怕,害怕到不愿知道。怕,是人的生理反射,罪大致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