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位期权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很多刚接触期权不久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期权到底应该怎么做?”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台湾著名期货期权专家——臧大年的一篇文章,在他的观点看来,交易是一门艺术,做期权更是如此,既然是艺术,就应该没有固定的标准流程。

本文尝试将相关的期权知识串在一起帮助读者起步,循序渐进地交易期权,其间的细节变化巧妙各自有所不同。

1、观念与心态调整

相较于线性工具,例如股票、ETF、债券、期货与基金,期权交易人要作下列两项调整:

1. 看多不再只是买,看空也不再只可以卖。线性工具交易动作较单纯,看多时买进,反之卖出。交易要有看法(Market view)、想法,由看法与想法启动交易。

期权的特性之一是,可以将交易人对行情走势的看法作细致的区分,以看涨举例,可细分为:“大涨”、“小涨”与“不会涨”,对应的策略为买Call、架Spread部位(买进执行价相对较低的、卖出相对较高的)、卖出Call收取权利金,买进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可以卖。

2. 影响赚赔的不再只是方向,还有时间价值与波动率,买方必须承担时间价值的流失,而卖方则反过来赚时间价值。

要学会对期权的历史波动率(Historical vol.)、未来波动率(Future vol.)、预期波动率(Expected vol.)与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作详细探讨,本文比较实值波动率(Real vol.)与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

期权的期限为0到T,影响期权价值的是Future vol.,但t=0时无法预知,交易人可以透过例如统计分析方法作估计,其结果称为Expected vol.,亦可经由期权评价模型反推,称为隐含波动(Implied vol.),t=T时回头看,0到T期间的波动为已知,可以观察、计算。

实值波动与隐含波动的差别是前者由现货市场产生,而后者是期权市场,以沪深300指数期权为例,实值波动是t=T时针对指数成分股(上海与深圳股票交易所)于0到T期间实际波动的加权平均,隐含波动率是t=0时根据期权(中金所)市场价格反推的结果。

遇到市场等待结果揭晓时,例如重要经济数据或政府报告公布、重要经济会议、新产品推出、法律诉讼案宣判、并购案、公司盈余公布等,期权价格可能发生戏剧性变化。

比如十多年前,美国苹果公司(Apple)新产品发表前夕,作者的友人看好该新产品,便买苹果公司的期权,发表会后,产品深获市场好评,苹果的股票涨了一波(方向),但友人所买的期权却没有赚到什么钱,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新产品很成功,股价会向上拉一波,如果平平甚或不好,股价会跌,在发表会之前,苹果股票投资人裹足不前,等情况明朗再作动作。

期权则不然,产品发表后标的股票可能涨一波或跌一波,也就是对Future vol.的预期会变大(t= 0),期权价格因而往上涨了一段(图1中曲线往上移,从实线变为虚线)。

市场等待期间,由于股票价稳量缩,Real vol.变的比较小。发表会后(t=1)产品获好评,股价往上涨(图1中水平箭头),由于不确定性消除了,对Future vol.的预期变小(图1中曲线往下移,从虚线变成实线),期权的价格受方向与波动度预期影响,前者往上,后者往下,所以友人的期权没赚到什么钱。

交易期权时不能只关注目标物价格方向,时间价值流失与波动也会影响期权的价值,交易人必须清楚实值波动与隐含波动的区别。

2、交易时机选择与波动率的判断

交易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应该没有固定的标准流程,本文尝试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串在一起帮助读者起步,循序渐进交易期权,其间的细节变化巧妙各自有所不同。

交易时机的掌握。

期权“赔在时间、赚在时机”,交易人要看得懂行情,只要跟交易有关,状况的掌握永远重要,只要行情与大方向抓对了大概率就会赚钱,反之不管是什么商品,采用的是什么策略,如果掌握得不好,商品或策略的差异应该不大:赔。

影响期权价格因素之一是波动,波动常来自事件的发生,交易人有必要了解关键事件的时间点,定时汇整、检阅“事件历”是交易人必须的功课。

判断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 会变大、变小、还是维持不变?

首先,估算当前的隐含波动率,一般采用平价期权、价内期权和价外期权各两个(call、put 都用),共10个合约,用交易量作权数,计算加权平均。

再判断隐含波动率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太变?判断时除了Market View、经验……之外,可以参考过去的资讯,例如长年下来历史波动率介于 10%—12%到33%—34%,如果目前偏低,合理预期波动率有变大的可能,即预期波动率 > 隐含波动率。

提醒注意的是期权刚开始交易的一段时间,可能很多人进来买(因为损失有限),加上交易所对卖方的要求可能较严,造成期权价格(亦即隐含波动率)偏高的可能,交易人不能一味地认定隐含波动率太大,会变小。

如果预期隐含波动率往上的机率较高,期权价格会上(图1中曲线往上移),买进期权是顺理成章的决定,反之则选择卖出。

3、交易标的方向和期限选择

期权标的选择包括合约月份、行权价的选择。

如果预期标的物价格上涨,买Call,反之则买Put。判断变化的时点是否在期权到期前发生,如果估计约两周,期权的期间必须涵盖两周,否则白忙一场。

一般的想法是,长期限的期权时间价值大,因而避而远之,提醒注意的是影响交易结果的是时间价值的衰减,而时间价值不是线性递减,距到期较远的时候,时间价值衰减得相对较慢,愈接近到期,速度愈快,到期前急剧下降。

行权价的选择依虚值、平值与实值的顺序讨论,交易分买与卖两个动作,先讨论如何买期权,再讨论卖方。

买虚值期权

买虚值期权的特性:时间价值(依金额计算)小、杠杆效果大、但Gamma效果小、变成实值的机率低。买方:胜率低,如果成,获利还不错;卖方:胜率高,靠小钱的累积。

交易动机:很多人会以买彩券的心态买进深度虚值的期权(尤其是期权刚开始交易的一段时间)。投资者进入市场前几个月,对市场与商品还不熟,需要一些时间熟悉相关细节,可以先买虚值的期权,有了部位后,会更仔细、更认真地了解情况,但一段时间后(例如三个月)应该往上提升(执行价往右移,细节将于下节讨论),不能老是买虚值碰运气。

期权的标准广告语:“损失有限、获利无限”,损失有限完整的含义是:赔到光光,不过还好啦,金额不大,损失有限!损失有限与赔到光光的关联很微妙,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当然,预期接下来市场有波段行情时可用,一旦作对,报酬率很高。最后,个股或商品的波段行情的频率相对较高,指数类(例如股价指数)的机会相对少些。

风险规避(买保险):如果交易人卖出期权(将于下节讨论),为控制风险可以买虚值的期权,符合保险的原意:花些小钱得到保障。也许读者会迷惑,从交易动作看,两者都是买虚值期权,上一节作者不赞成,认为不是合理的交易,这一节却说是好的交易,似乎矛盾。

从动机的角度,建立部位的目的是赚钱,应该在胜率有利的情况下才进场,上一节(买深度虚值的期权)将自己一直放在胜率很小的位置,手段(或方法)与初衷是矛盾的,如果发展期权的目的只是在替代彩券,社会成本太巨大了,如果这是交易期权的唯一方式,

用不到花很多时间探讨期权订价、Greeks、期权策略……买保险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是万一如何如何,持保人可以得到补偿,符合整件事的原意,所以一个不好,一个好,并不矛盾。

买平值期权

买平值期权(含左边虚值价位)的特性:时间价值(依金额计算)最大、杠杆效果居中,Gamma效果最大(delta=40—60时最大)、变成实值的机率很大(delta=50是临界值)。

交易动机:杠杆发挥到一定程度,最重要的是加速度(或减速度)的效果好,充分发挥期权的特性,时间价值最大,相对比较贵,交易人可以选价外一到两(甚至三)档的价位作为执行价。很多人因为平值很贵而避免,其实不然,平值的Vega最大,如果预期隐含波动率变大,平值的反应最大,买平值是合理的做法,益损比(或性价比)最大。

规避风险(买保险):比较贵,不符合买保险的原意,不建议使用。

买实值期权

买实值期权的特性:权利金总金额最大,但时间价值相较于平值为小(总金额是TV与内在价值的和,内在价值可以拿回来,但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杠杆效果相对较虚值与平值小,当delta愈趋近100,期权的性质与标的物愈来愈像,加速度(或减速度)的效果逐渐丧失。

很多教科书不讨论实值期权,认为在交易上不扮演角色,其实不然,实值期权的杠杆倍数虽较其他期权(虚值或平值)低,但较“融资买进现货股票”高,有些习惯融资买股票的交易人在期权上市后,用实值期权作为融资买现股的替代,还多了下跌保护,两者比较如表1所示。

卖虚值期权

卖虚值期权的特性:可能很多人认为卖深度虚值很安全,风险较小,但保费收入很低,报酬/风险并不对称,不是合理的交易,可能收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保费,不够一次赔。

系列文章第一篇强调期权具保险合约的特性,保险公司赚钱模式是作好理赔的准备,其方法是经由精算期望保费收入大于理赔金额,其间的差额是利润,并不是“不理赔的情况下才赚钱,万一理赔就赔钱”,执行价应该往右移。

卖平值期权

卖平值期权(含左边虚值价位)保费收入最高,当然赔的机率也较大,要强调的是依顺序进行,第一步就是掌握市场状况,在对的时机作对的事情,赔率高低由对行情的判断作掌握,不是靠执行价的选择。

平值时间价值最大,买方可能嫌贵而避开,所以价外两到三(甚至四)档是合理的选择,时间价值相对没那样大,但保费收入还可以,赔的机率相对较低。

裸卖风险非常高,应该在卖出期权的同时建构避险部位,例如卖出执行价X1的Call,同时买进X2的Call(X2高于X1,X2是深度虚值如上述)。

两个迷思在这作说明。

首先,很多人认为买X2的成本会侵蚀卖出X1的收入,所以不愿意架构保险部位,“卖X1 Call+买X2 Call”构成所谓的Spread部位,交易所收取的保证金会少些。

虽然分子变小,但分母也变得比较小,所以报酬率并不因为架构保险部位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迷思是很多人认为出事的时候再设法补救,例如经由买期货的方式,但市场有事情时,期货价格往往会跳水,成交价和预期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保险的功能发挥有限,保险的原意是事前预防,而非亡羊补牢。

4、遇波段行情,换合约操作

如果建构X1 Call(虚值一档)买进部位后,目标物价格往上涨到X2,产生不错的获利,X1 Call已跨越Delta=50的临界值,加速度与杠杆效果递减,如果预期波段涨势还没结束,合理的操作是了结X1 Call,换成X3 Call(虚值一档),重新享受较高的Gamma与杠杆效果。

如果价格回跌,X3 Call的Delta较低,价格被带下去的幅度相对会小些。

同样的概念,如果建构Call买进部位时是分批买进X1、X2与X3 (X3 > X2 > X1)三个不同执行价,分批解部位的时候应该从执行价最低的先解。

线性与非线性工具的差别在这里明显展现,如果X1、X2与X3是股票或期货部位的买入成本,先解哪一个价位不会造成差异。

文章来源:《中国期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