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九旬老兵梦回鸭绿江

赵斌 /文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重孙们不在身边嬉闹时,高崇德的耳畔就响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90岁高龄的老兵高崇德尽管双目失明已经3年,但鸭绿江边飞机轰鸣、炮弹纷飞的一幕幕,总回荡在他的脑海。
高崇德,又名高厚道,1917年8月生,现住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1946年,高崇德被抓壮丁进入国民党军。思念妻儿的高崇德与家人音讯断绝,受尽人间折磨。旧军队里,士兵饥寒交迫,眼巴巴看着长官享乐,稍有不慎,就被一顿枪托打得遍体鳞伤。每当想起这段苦难岁月,高崇德就老泪纵横。好在解放军摧枯拉朽,三大战役扭转乾坤。淮海战役中,他们全军投诚,加入了人民解放军。至今,他那张入伍证依然鲜红,八一的标识熠熠生辉,上面的水笔字清楚标明:“1949年5月,浙江解放入伍。”自豪的岁月从此开始了,高崇德被编入“刘邓大军”,卷席大西南。家乡四川解放了,全国解放了,队伍在省会成都驻扎。11月1日,当首长把“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亲手别在高崇德胸前,他心潮澎湃,豪迈万分。
思念亲人的高崇德时时盼望着能够返乡。可是,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公然入侵朝鲜。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向中国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进犯,以空军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镇和乡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在这严重的时刻,党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要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志,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西南军区的解放军战士加入了志愿军的洪流,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抗美援朝”前线。高崇德作为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二团的侦察员,登上吐着浓烟的大轮船,东出三峡。只记得家乡有八百里巫山,却望不到崇山峻岭中自家那座茅屋。年轻的高崇德悄悄掬一把泪,毅然握紧钢枪。经过千里辗转,高崇德踏上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同朝鲜人民一起向侵略者宣战。

作为侦察战士,高崇德常常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把情报及时送达首长。“炸弹从敌人的飞机上像母鸡下蛋一样往下掉。到处都在爆炸、都在燃烧。”夏日乘凉夜,冬天火堆旁,高崇德给儿孙们讲述鸭绿江边的岁月,“仗打到相持阶段,我们侦察连被困在一个山坳里,没有水,没有火,只能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敌人的侦察机过去了,我们砸开敌人丢下的肉罐头,抓一把雪,和着吃起来,那是最好的生活。”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炸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穿透了他的手臂,他凭着超人的毅力,保证了任务的完成,荣立三等功。
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朝中人民军队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我们胜利了!”朝鲜人民的热情支持,来自祖国的一次次慰问,让身在异国的高崇德时刻感受着亲人的温暖。“抗美援朝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951年颁发)”“和平万岁”,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自豪地挂在胸前。
1955年,高崇德回到阔别九年的家,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耿直憨厚的乡邻。半个世纪里,每到建军节来临,老兵高崇德总要穿上旧军装,把依然闪亮的纪念章别在胸前,回忆那终身难忘的峥嵘岁月。如今,年已九旬的高崇德生活幸福,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他时常用手慢慢的摩挲着熟悉的纪念章,喃喃的念叨着:“新社会真是好啊,家家的日子过得好。可我真希望还能回到鸭绿江边,再捧起一口江水……”
(此文原载2011年《巫山故事》)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