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圆梦邓家

邓家宣传片

点击播放,了解森林氧吧——邓家

张 潜 /文

,这个人类千百万年进化后的共同港湾,在承载诸多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演变。从政治角度言,稳定和谐的家庭是政治手段和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积极向上的家庭是最小的最有效的最便于测算的利益联合体;从文化传承模式入手,边界清晰的家庭是民族文化滋生繁衍的最好载体。
五六千年前,史前人类就有了“家”的概念和憧憬。字源知识告诉我们,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家”分成了两个部分,“宀”和“豕”,上面代表能遮风挡雨也能隐人耳目的房屋,下面是一头活蹦乱跳喂养很久的饲养的猪,或者膘肥体壮刚从山上捕获的野猪。私有财产的获得,给了人踏实和舒畅,这就是家。
也有人反驳,钻石王老五的财产多呀,他为什么没能成家呢?有人据此分析,提出“家”的本字应该是“安”,上面是“宀”,下面是“女”。华宅之中,有一位娴静聪慧善良美丽的女性,男人那颗野性的躁动的心就拴住了,就稳定和老实了。这,才是家呀!
仔细揣摩一下这两个字,可以找到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把劳动创造的房屋当做基础,可能是现代中国人甘当房奴的原因吧。更见老祖宗们超级智慧的是,在代表物的“豕”和代表人的“女”之间难以选择的时候,干脆创造出一个词汇“安家”,把两者统一起来。啧啧,这份儿睿智,举世无双。
邓家场镇一角
邓家乡是巫山县最靠南的乡镇之一,是巫山县仅有的两个土家族乡之一,却是巫山县唯一的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把家安放在这里,是一个巧合;我把美丽的梦寄托在这里,算是就全县所有乡镇文化梳理之后收官的必然。

浪漫的盛会

十年前,我到邓家乡参加了第一次土家族女儿会。那时七月流火,虽已立秋,但县城里的酷暑挥之不去。乡政府所在地海拔超过1600米,“重庆市海拔最高的乡政府”不是浪得虚名的,清风扑面,凉爽惬意,才允许我们尽情地享受节日的狂欢。
节日的主持人介绍说,女儿会是土家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其主题是彰显女性光辉,有“东方情人节”的称誉,就显得光彩夺目。深谙民族文化特色的村民讲,土家人在男女婚配方面一直较为保守,坚持实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甚至指腹为婚一类的原始婚姻习俗,但也给向往自由追求个性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至十二日的女儿会,是一个以自由择偶为主要目的的盛会。
到了这一天,青年女子翻箱倒柜,挑选出自己最得意的衣服。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层层都能看见,每一层的花色尽量各不相同,谓之“亮折子”“三滴水”。此外,佩戴最好的金银首饰,擦脂抹粉,熏香涂油,揣上自己精心制作的香囊、手帕、鞋垫等等物件儿,以备不时之需。
女儿会的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歌声,能透视出一个人的生活理念、身体条件和处世能力。通常情况下,青年男子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女子,要抢先发歌,以歌代言,倾吐心中爱慕之情。面对面地用歌声试探,远非今天在微信上问候聊天那样简单,是很考量心智的事情。比喻、象征、双关、排比,等等修辞手法,都让位于含蓄、热烈、真诚的情感。这试探得留有回旋的余地,并把最终的权力交给女方。姑娘即使看中男子,心中默许,口头和行动上也不会随便答应,会设置很多的困难和障碍。等到双方都完成了考察环节,姑娘同自己的智囊团统一意见之后,那些带有体香的香囊、手帕、鞋垫等等物件儿,就有了用场,这就是一种默许和认同。
接下来怎么办呢?
接下来,并非双双挽手走进幽深的丛林,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天当帷幕地当床,开始人生的浪漫,而是要继续接受世俗的考验。换言之,姑娘提前介入,是行使前置条件的一票否决,后面的是程序性的审批和报备。否则,这也是非法的或者说违法的。至于那些相遇之后奉行“时光易老浪漫趁早”理念,违背常理的经典个案操作环节,我在这里不说你也能明白的。
喜滋滋的小伙子相中姑娘,回家必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父母若同意后(实际上也包含征求女儿的意见),择日组团到男方家看人户。如果满意,家长会请人“合八字”,年庚、月份、日子、时辰这八个字相符,至少没犯冲犯克,就宣告婚事进入重要议事日程,各自邀约亲朋好友聚会吃酒,称为“道喜”。男女双方的姓名和八字写在一幅纸上,对折后各执半幅作为婚约凭证,叫“换帖”。男方随后准备烟、酒、糖等礼品,到女方家族行礼,谓“认亲”。
有了这层关系,年轻男女就可以像亲戚一样走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男方要备礼“吃节”,遇上女方长辈的生日,小伙子要登门祝寿。时机成熟,常常是男方房屋修好、彩礼备好,女方嫁妆打好之后,媒人代表男方去女家商量成婚一事,叫“问期”。婚期头日,男方将烟、酒、肉、糖等操办婚事需用的彩礼,和一笔事前商议好的礼金送到女家,叫“过礼”。
姑娘出嫁头天,女方邀请家族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替姑娘将脸上的汗毛扯净,把头发梳成圆鬓插上玉簪,叫“开脸”“梳头”,同时告知成婚的隐秘事项。然后,设宴由九名未婚女子陪宴,俗称“陪十姊妹”。她们陪伴明天就要成为新娘的闺中密友,对伙伴的祝福与依依不舍,就在歌声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哭嫁”,感恩父母养育、牵挂姊妹情谊和责骂媒人撺掇的内容都有。
其实,巫山地区还有“陪十弟兄”的习俗,即男方宴请亲朋中未婚子弟九人伴新郎饮酒欢歌。究其缘由,是因某些男方家庭人口多底子薄,不得不到女方入赘。心中的郁闷惆怅,以及对父母的愧疚感谢,就只能在一碗碗酒水中化解。

古老的戏剧

八年前,有幸接触到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邓家乡参与了踩堂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邓家人读这个名称很有意思,读作踩——堂戏,“踩”字拖得较长,是一个节拍,“堂戏”二字读得短促,是一个节拍。这是对“踩”的强调,意为“表演”。“堂”即堂屋,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客厅,同“室”相对应。“室”的下面是“至”,甲骨文中形象地描绘为箭头,有警示、拦阻的含义。“内有眷属,非请莫入”的意思,浅显直接地跃然纸上。
用一句话来概括,踩堂戏就是在堂屋内表演的戏。追本溯源,历史上曾被称作“灯杂戏”“藁荐戏”“堂戏”或“唐戏”。说其为“灯杂戏”,是说该戏脱胎于各地都有的车车灯、花鼓灯中,一男一女(一般都是男扮女妆)以四方桌为舞台边演边唱,随着戏剧情节不断丰富,逐渐从灯班中分离出来独立演出。
踩堂戏
称之为“藁(gǎo)荐戏”,必须先介绍藁荐。藁荐就是用茅草或棕丝编成的垫子,稻谷草、茅草编织的称为“草藁荐”,棕丝编织的称为“棕藁荐”,规格大小根据使用的需要调整。藁荐的用途多种多样,晒粮食铺在地上,避免裹灰,便于收拾;作床垫子睡觉,防潮、隔湿、保温;搭在物品上面,防冻防晒防雨淋,等等。我们年幼的时候,一般人户的床垫子是散稻谷草,年年更换;条件稍好的用草藁荐,每年六月要翻晒;最高级的用棕藁荐,可以当做传家宝。藁荐戏,就是说随着灯杂戏表演内容、表演方式、表演人数的改变,表演地点就从四方桌上转向地面的藁荐,场地也不需要太大。
把它叫做“堂戏”,是针对表演场地在堂屋而言。土家人建房,堂屋是一家之主,最为宽敞明亮,祖宗牌位等都必得供奉在正中位置。一个家庭遇有重大事项,堂屋就好比中南海的多功能迎客厅。民间艺人走南闯北,全是为了谋求生活,现在有了“堂戏”作为头衔,自己也会感到高大三分。
喊做“唐戏”,或说该戏产生于唐朝,或说表演内容多为唐朝故事。巫山地区的人似乎特别具有反抗精神,总愿意和同史实相差甚远的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等故事拉上关系。传说,薛刚在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练兵时,为丰富士兵的娱乐生活,与其妻纪鸾英模仿长安京城种种表演方法创作了军乐戏,民间称为“唐戏”并流传下来。还说安史之乱,唐明皇的梨园弟子流落至三峡地区,把宫廷里的戏剧传给了民间艺人,就此生根发芽。
既然能在堂屋内表演,它的阵容就不会很大,演员最少的剧目,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称为“三小戏”。加上拉二胡、打梆子、敲锣鼓等伴奏的,六七人就构成了深受欢迎的小戏班子。
踩堂戏不止邓家独有,我县的三溪乡、当阳乡等地均有演出的班子,不过邓家乡最先崭露头角引起重视罢了。2007年,该戏剧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时,就命名为“邓家踩堂戏”。
邓家雪景 谭艳/摄
我和几位同事坐在台下,观看演员们表演传统剧目《送寒衣》,还有新创作的剧目《新婚游邓家》,心中为这朵艺术奇葩骄傲之余,就很想给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提供学习观摩的平台。机会果然就来了。2015年,我到博物馆工作之后,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支持下,装修了四百多平方米的非遗厅,特意设计了一个二十多平方米,有声光电等全套设备,适合表演小型剧目的舞台。从2017年开始,我们邀请骡坪镇的同心班和洪慧班,每周六下午在这个场地表演一场非遗剧目,至今已经演出139场,踩堂戏和皮影戏各占一半。不需门票,茶水点心可以消费,欢迎你到这里欣赏。

老牛的节日

六年前,得悉父亲身患胰腺恶癌的时候,二哥就提议父亲提笔写写他平凡而坎坷的一生。今年,父亲这本回忆录终于变成铅字,算是献给父亲辞世五年的珍贵礼物。二哥编排的时候,特意在底页选择了父亲的手迹“耕读传家”四字。我想,这是父亲的终极愿望,也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父亲,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那些汉子一样,就是一头不知疲倦孜孜耕耘的老牛。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国家,始终把牛放到很高的位置,同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熟悉的《水浒传》等名著就可以知道,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是不能宰杀的,更不允许胡吃海嚼。《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以后,一心巴结的县令请他吃饭,也只敢用羊肉。县太爷说:“现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来牌票甚紧,衙门里都也莫得吃”。意思就是皇帝命令,不许杀牛,不许吃牛。清代中期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菜谱《调鼎集》。其中猪肉菜314道,羊肉菜84道,牛肉菜仅有煨牛肉、煨牛舌、牛肉脯和酱牛肉4道。牛肉,的确不是我们的菜。
邓家雪景 谭艳/摄
我参加过一次邓家乡的牛王节,农历的四月十八。在这个专为牛设置的祝寿节,邀请了德高望重的老农用猪头、鸡、酒、香纸等祭拜牛王,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在寨门前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献上精心酿制的美酒。活动的高潮,是为每一头辛勤劳作的耕牛佩戴上鲜艳的红花,用精心制作的食物和上好的青草慰劳耕牛,还围绕村子举行了游行仪式。
至于牛王节的来历,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的《邓家土家族乡》说,一来是因为一头仙牛,替过着狩猎捕捞生活的土家人偷来了仙谷,改变了土家人的命运,自己却身负重伤而死;二来是当年土司带兵与敌交战失败负伤,敌方追赶甚紧,土司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只好仰天长叹,忽然来了―条大水牛,将土司驮过河,逃过了一劫。为感谢老牛的救命之恩,土家族人就把这天定为“牛王节”。这些故事的肌理之中,其实是对牛的尊敬,对一种精神和情怀的赞美。土家族人希望这样的形象能够持久地显现,更希望这样的精神能成为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信仰。
邓家乡境内的大山腹中,全是优质的煤炭,那个叫做“十里坪荒”的高山平地,是品位较高储量惊人的硫铁矿。有朝一日开发的时候,也必须要有老牛一样的执著和坚韧,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动力。对,就是我们熟悉的拓荒牛,埋着头,夹着尾巴,四蹄奋进的形象,才能和广袤的原野以及美好的前景画上等号。
邓家的一种特产牛王豆,其实是一种芸豆。黝黑光亮的表皮上,密布着斑斓繁复的花纹,显示出独树一帜的性格。之所以叫做牛王豆,是因为营养丰富,富含了多种微量元素,纤维含量也很高,是土家族人犒劳耕牛的高级饲料。也是因为它体形硕大,迥异于常见的乳白色芸豆,那豆子的形状,活脱脱就是牛肾的样子。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土家族人炖汤、做菜的好材料。邓家乡,和我们神经里的那头牛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牛王豆,又名肾豆
我们从山里出发,到外面闯荡,最后却要回到山里静养。就像我们年轻时以为家是藩篱和桎梏,一心要逃离,疲惫时才领悟到家其实是天堂。我敞开胸怀,坦然面对这些绵亘起伏的群山,就像面对阔别多年又前程似锦的家乡。最终,我深深地呼吸了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从平坦宽阔的柏油公路轻松而去,却不能释怀。我念念不忘神树村的老树下,那两眼幽幽的水井,似一对满怀鼓励的眼睛。
这是一头老牛永不疲倦的眼睛。
这是我父亲永不服输的眼睛。
2020年8月11日,如释重负
往期文章

张潜“风物巫山”系列

深耕福田 轻游龙溪 慢敲铜鼓 粗探两坪
回望建平 比翼双龙 曼舞曲尺 酷寻骡坪
快趟平河 长枕培石 微云当阳 小滑大溪
轮唱三溪 狐步巫峡 三维抱龙 浅酌官渡
仰观庙宇 白描大昌 又访竹贤 安坐金坪
莫负红椿 斜行官阳 久闻笃坪 圆梦邓家

(文中图片和视频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致谢)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