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我们如何想如何做

6月22日,关于“如何看待四川泸县一15岁少女从25楼跳下,父亲欲接住被砸两人身亡一事?”的讨论被推上了话题,再看了警情通报,得知事件属实,本着尊重事件当事人及家属的目的,对事件本身不做过多传播。单就这条讨论来说,网友 @荣华照当年 的评论吸引到了我,内容是这样:

很多人说,这个父亲是学渣,不懂从25楼跳下来的人是什么概念,甚至有嘲笑25楼跳下来的是只猫都能砸死人,更何况是个快成年的人了。我只能说这些人可能懂物理,但是他们不懂什么叫父亲。

——@荣华照当年

是啊,懂不懂物理,关系到你知道该不该做什么行为,可一旦懂了什么叫“父亲”,一些行为便是本能,是不容顾虑地义无反顾。

从思维角度看,这是社会角色在每个人认知观念里烙下的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顺从它们,一切顺其自然;否则,除开抱怨连连,就是懊恼自责。

-01-

夫妻关系角色的定位

夫妻关系里,两人如何认识自己和对方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如果双方本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那么丈夫的角色定位就偏向于维系好小家庭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比如赚钱养家、护家等;妻子的角色定位则偏向于处理小家庭内部事情,比如家务琐事等。只要双方都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双方分工协作,到也顺畅。

小家庭需要用钱的地方,不用谁说,做丈夫的拿钱出来,若钱不够,自觉地去想办法弄;小家庭遇小偷了、或者妻子遭到威胁受到委屈了,丈夫不由分说第一个冲过去。这是“丈夫”这一角色的本能,只要内心认同这一点,那么,即便他原本内向害羞、生性怯弱,在这些情景下,他也会这样做,必须如此。同样的,小家庭内部温馨氛围、整洁舒适的环境、可口的饭菜,“妻子”这一角色就是主力,也是她内心认可的角色本能。如此这般做了,就符合这一规范。

如果按着上述夫妻角色定位的逻辑,各自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要求,承担对应的角色责任,只要顺着走也不失为一种起效用的社会规范。例如,大多数我们的父辈祖辈及其以前的夫妻关系里,都是这样遵守的。

-02-

夫妻角色定位的变化

然而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就业机会逐步增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之前的夫妻角色定位,更多的成了“搭档”——合伙经营小家庭。妻子能赚钱的时候,也默认了丈夫得分担一部分家庭琐事;同样的,丈夫参与家庭琐事处理时,妻子在机会允许的前提也能赚钱补贴家用也便正常。关键在于彼此能否共同认识到角色要求的变化,以及对应的要求与责任的变化。

若前后两种定义出现了差异,但没能被夫妻二人明确意识到、也未被达成共同认知时,关系搞得鸡飞狗跳也就成了自然。

丈夫只赚钱的时候,在家是“大爷”,妻子可以忍一忍,毕竟分工不同;如果妻子也能赚钱了,丈夫还是不碰家务当“大爷”,那么为什么累了一天回来还得伺候这位“爷”呢?在逻辑上妻子觉得堵得慌,上情绪、吵架,为自己鸣不平,家务琐事丈夫必须得分担着做。更别说那些既没尽到赚钱养家责任,又窝在家里不做任何事的200斤宝宝。另一个极端,只有丈夫赚钱养家、护家时,妻子坚持“只负责貌美如花”,不挨任何家庭琐事,还嘟嘟着嘴要求丈夫体贴入微,照顾每一个即时出现的调皮小情绪,一开始丈夫可能会觉得她可爱,时间久了必然无法忍受。

社会角色定位的模糊,导致对应的要求不清,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怨恨情绪及极端行为的出现也是必然。

-03-

情侣关系的角色定位

每一种关系都有利好有弊端,这是社会规范的必然。不论我们持怎样的观念、选择怎么的关系、扮演怎样的角色,享受其利好的同时,必须得面对其弊端。这是最基本的认知逻辑,如果有意识的遵从,能减少许多怨愤。

情侣关系,默认的角色设定是男朋友、女朋友,在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照着做是“应该”,符合情侣关系的设定,否则就会出现质疑——“这还是处对象么?”。比如,情人节的礼物,男朋友送了女朋友以取悦她,女朋友也准备了礼物回应他——至于具体礼物是什么,根据对方的爱好及愿望而定——只要彼此这样做了,那么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觉得他们是情侣。既然选择了这个社会角色,那么按着对应的社会约定俗成的礼节行事就是一种自然,就是所谓的“好的”男朋友、女朋友。否则,就会闹尴尬。

再看情侣关系本身,在社会认知逻辑里它是一种亲密程度仅次于婚姻的陪伴关系。我们可以因为一个眼神,因为一次心动,因为情感的不能自己,因为崇拜,因为爱慕……甚至因为避免孤独,馋对方身子、社会地位、权势等与另一个有类似需求的人进入情侣关系。不管是物质的诱惑、情感的吸引、精神的共鸣,一旦要与对方更加亲密,建立亲密关系就成了理所应当,也因为建立了亲密关系,这些零零碎碎地与陪伴相关的念想和行为的发生也就就显得合情合理。

当然,选择享受这些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它的代价是自由空间被挤压、角色责任的承担。如果不然,享受着亲密关系的陪伴,又妄求保持自由,还逃离责任压力,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不被社会所允许。

-04-

独身者的角色

独身,不是与世隔绝的独处,仅是在“本应该”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下,选择了不去建立,不进入亲密陪伴的状态,依旧保持独身。社会角色定位下,这类人是自由且自我的,他们喊着“单身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口号,享受着所谓的自由,想睡到几点是几点,想吃什么就去吃什么,想干什么事了按着计划去干不用担心被打断,不用在乎他人的小情绪照顾好自己就好,情感上不期望、不念想,自我融洽也通畅……只要选择独身(客观情况没得选的暂不表),在社会认知逻辑下,你就是这样的存在状态,依此行事,即便大家不理解你为何选择独身,但依旧对你的具体状态无异议,甚至客气的人会来句“本该如此!”。

如果选择了这样的社会角色,这些利好的享受便是一种角色自觉。同时,也必须面对它的负面——孤独——没有亲密陪伴,没有相互关注,没有情感互动,看不到别人(的需求)也无法被看见,不能接纳他人也无法被接纳、更不会被包容……这些也得是一种自觉,知道自己的选择,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选,能明白享受的同时必然要失去或者付出什么,那这些情形就不成问题,选择即接受,具体的行为本身也如此,则无异议。

怕就怕在,一些人选择了独身,享受着自由,却还时常抱怨孤独。就社会角色来看,这样的抱怨行为,虽然在大众在情感上能理解,但在理智上却不敢苟同。

-05-

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剁起手来爽爽爽。花钱卖东西谁都乐意,但作为消费者这个角色,有两点得注意:其一,能力要支撑得了消费欲望,如果行,一切没问题,如果不行,要么提升能力,要么控制欲望;其二,一旦选择了消费,对应的责任一定得承担。

例如,你想买大房子住、开好汽车、享受品质生活,作为这样的消费者,默认的你有消费这些的能力,即便是贷款,也是有了基础评估之后——未来的能力符合要求,才可正常消费。一旦你选择了这些消费,那么每月的房贷、车贷,以及日常消费支出等就是自然而然的责任承担。此时这些责任担负的行为不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更是由你消费者的角色要求而不得不的问题,必须支付!不管以何种形式,但要合法。大的消费如此,小的消费亦如此,如购买食物,拿了东西,就必须得付钱。这样,你的行为就符合社会认定的消费者角色。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认清自己的消费者角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消费时一顿狂嗨,付款时慌不择路。像大男人住着大房子、开着小汽车,却哭着喊房贷、车贷,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像大学生晒着旅游照、包包、化妆品,却深陷校园贷可怜巴巴。这样的行为像极了小时候闷头玩耍很开心却闯了大祸——自己无法应对——被要求负责,因为能力不支时而嚎啕大哭,试图逃离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行为从本质上没有尊重消费者的角色定位,儿戏化,难以被接受。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社会角色定位,它是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顺着这套规范行事就是自然,时间久了便会成为一种本能,顺着它的行为,这个社会就认可,逆着做一定会被唾弃。联系到文章开头那位“不懂物理”的父亲的行为,也就理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