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
圣人
南面而听
向明而治
一直对
近邻日本
很有兴趣
特别日本的
战国时代及
明治维新的
前前后后
但中文图书的世界里头
这两个时代的正史图书
以我的了解,确实不多
中国在这个邻居身上,吃过大亏
但是也还是缺乏兴趣,仔细研究
未见知名中国作者写的
关于这两个时代的正史
日本人本身似乎也是
更有兴趣写历史小说
而非严肃的正史
比如:
山冈庄八的: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
《明治天皇》、
《德川庆喜》
司马辽太郎的:
《丰臣家族》
《坂本龙马》
虽然读起来轻松
脉络也紧扣历史
但毕竟只是小说
而且身为日本作者
立场显然并不端正
处处透露出中国人
不认可的政治观点
寥寥可数的
几本正史中
佐佐木克的
《幕末到明治》
也许值得称道
但篇幅稍小了
分析不够透彻
明治维新,毫不夸张地说:
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同时改变了,中日的格局
甚至改变了
整个东亚的
政治地缘环境
进而改变了
世界的历史
因此也越发让人觉得奇怪
中文图书世界里详细研究
那个时代的好书竟然难寻
哪怕只是研究
那段历史里的
某个精彩碎片
比如某个人物
如伊藤博文
比如某个事件
如“大政奉还”
或“废藩置县”
毕竟,从宏观到微观
有如此多的问题浮现:
为么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
在开国晚于中国的情况下
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或西化
为么本来
还在讨论
“公武合体”
日本能够
迅速转向
弃将军
尊天皇
为什么,强势持续了
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
几乎是
毫无抵抗地
交出了权力
为什么接受了“大政奉还”的明治天皇
能迅速成为整个日本拥戴的权力核心
而仅仅几年前
日本很多平民
还是只识大名
而不知有天皇
之前还和幕府争夺权力
甚至相互斗争的强势藩
如长州、萨摩
可以不计前嫌一同
心甘情愿地效忠于
本没有实力的天皇
并且极速地放弃了
自己的统治和资源
日本贵族/官僚的西方巡游团,可取得
远大于中国官僚西方巡游团,的效果
并且能够,真正实施于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还有:
从天皇到贵族
其实都是浸透
中国儒家教育的
日本统治阶层
最终走向了
儒家的反面
最终形成敌视
甚至大肆屠杀
中国军国主义
从睦仁
到嘉仁
到裕仁
一场又一场
屠杀中国人
仁在何处
正文达800多页的书
十分详尽地描述明治
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
从1852年,到1912年
研究明治的正史图书不多
可能是日本人记录并留下的书面材料
虽然丰富但也许并不详尽且多有避讳
本书的作者“艰难地读完了
关于明治的十二卷官方记录”
也借助了很多同一时代人物
包括非日本人的回忆录
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本书
本书虽然厚实
但读来不吃力
作为读者的我
更试图去寻找上面
罗列的问题的答案
或者说一部分答案
或者说接近于答案的说法
显然这接近于是个奢望了
毕竟本书虽厚,但根本无法完全覆盖
那个时代人物和事件如此丰富的日本
即使可以把明治
看成一条主线
何况
历史的必然
旁边充满了
许多的偶然:
幕末的几个将军
竟然都蠢笨不堪
甚至接近于弱智
从家庆
到家定
到家茂
最后的将军
庆喜在山冈庄八的笔下,其实很是牛
但令人费解地在尚能一战的情况遁逃
将德川家族
苦心经营了
两百多年的
大本营江户
拱手而让出
而且
整个被废的过程中
很多亲藩大名甚至
没有站在将军一边
殊难理解
疯狂攘夷且主张
“公武合体”的孝明天皇
也突然而“及时”地驾崩
(按照必然的说法,他死于
主张“王政复古”的公卿的毒杀)
使得明治,能够,继承大统
明治也恰好
“英明神武”
不负期待
本来相互敌视的
强势藩长州和萨摩
竟然也齐心协力地
推翻了幕府
拥戴了明治
甚至区区数年内
自愿“废藩置县”
将本来只属于
大名家族的自留地
毫无保留地交给了
以天皇为号召
的中央政府
这个时代的日本人
从天皇到贵族公卿
从武士到浪人
人才竟然
井喷涌现
明治
自不必说
公卿里的
岩仓具视
很多书中犹如
阴谋家的存在
传说就是他
毒杀了孝明
扶持了明治
并率团周游列国
学习现代化经验
史称“岩仓使团”
还有明治
的外祖父:
中山忠能
武士里的:
西乡隆盛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自是大名鼎鼎
的“维新三杰”
还有胜海舟,以及稍后的
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陆奥宗光等等
至于浪人,名气最响的当属坂本龙马
据说正是他搭桥
使得本为死敌的
长州、萨摩
最终走向了合作
本书对这些人物都有涉猎
毕竟他们成就了明治维新
或者说
明治维新也成就了他们
但重点毫无疑问还是在
明治这个人物的本身上
本书目的是试图建立一个
更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因此,书中不仅描述了
明治的“英明神武”的一面:
“很强的记忆力”,“工作狂”,
“喜爱陆军尤其喜欢观看演习”,
“崇尚节俭”等
也描绘了他人性的一面:
“酗酒”,“感情淡漠”等
对于一个争论
已久的问题即:
天皇包括
明治在内
他的权力
到底是实质性的
或还是象征性的
本书文字中给出答案
模棱两可,相互矛盾
在一些场景里,明治有最后的决断权
如甲午战争中召开了九十次御前会议
经常需要他做出定夺
此外,《军人敕谕》里头:
强调士兵直接听命于天皇
军队最后直接就叫“皇军”
另外一些场景:
天皇反对战争
反对针对
儒家祖国
中国的
甲午战争
反对
旅顺屠杀
中国平民
但反对无效
在我这个,读者看来
作者因为,研究明治和日本太久
产生迷恋,而有一些偏离了客观
毫无疑问
明治的权力是实质性的
“大政奉还”的第一天起
(甚至更早)
明治和他身边的拥王派
就在不断地用各种手段
建立和强化
对天皇的
个人崇拜
不管是对天皇血统的不断的描绘
还是通过巡幸,让普通日本百姓
近距离地接触,“这个神一样的人”
或者颁布敕令:
《五条誓文》
《军人敕谕》
甚至在据说是
比众多欧洲国家的宪法
更加自由的首部宪法中
坚称天皇:
“神圣不可侵犯”
如此种种
作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
传主明治,从孩童时代
就开始接受儒家的教育
直到成年还一直接受一位
儒家老师元田永孚的授课
并有着非常好的私人关系
似乎是要
塑造一个
悲天悯人、
柔远怀迩
的儒家帝王形象
即使明治可以算是:
一位伟大的日本人
或者伟大的日本天皇
但是客观事实:
吞并琉球王国、
吞并台湾宝岛、
吞并朝鲜王国
这些离“仁”字
相去甚远的事
全都发生在
明治的治下
更加别提日军
吞并中的暴行
所以衍生出
另一个问题:
浸透了儒家文化
的日本统治阶层
“英明神武”如明治的
名字寓意,来自中国:
南面而听,向明而治
开疆扩土的企图
不是不可以理解
但怎可有视中国人的生命
如草芥一般的想法和做法
彼之“向明而治”
只有皮毛
未得精髓
题外话:本书译自英语
一些日语专属的汉字词汇:
官职如,大纳言、关白、太政大臣等
建筑如,二条城、凤凰间等
从日语到英语到汉语的移动
准确翻译,只是英语的行家
远远不够
这一点上
本书似乎
做得不错
不知道是不是
书太厚的原因
校对不够精细
某些地方
丰臣秀吉
丰臣季吉
显眼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