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 一药一方一穴位(第二辑)147期
原创 顾忞珲 石云 DrShiyun 昨天
【一药】
茵芋
《药性赋·温性》云: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茵芋的茎叶。
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下经》:味苦温。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赢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生川谷。
《中华本草》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胜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或入丸剂,0.9-1.8g。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
云说:本品不常用,且未见于《上海炮规》,今新学。
【一方】
《医方考》鼓胀门第三十七
大黄蟅虫丸
大黄(十两,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干漆(炒) 桃仁(各一两) 芍药(四两) 杏仁(去皮尖)
虻虫(去翅足,炒) 蛴螬(炒,各一升) 蟅虫(半升,炒)
水蛭(百枚,炙黄) 干地黄(半两)
共为末,蜜丸小豆大。日三服,每五丸。
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恶食,小便自利,大便黄色,面黄肌错者,血证谛也,此丸与之。
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移者,气与火也,今痛不移,则属有形矣。然食与血皆有形,食而腹胀则恶食,今不恶食,则知其为血矣。小便自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大便黑色者,病属于阴也。面黄肌错者,血病则不能荣养其容,濡泽其肤,故令萎黄甲错耳。大黄,攻下之品也,引以干漆、虻虫、蛴螬、水蛭、蟅虫、桃仁之辈,则入血而攻血。芍药、地黄,生新血于去瘀之际。杏仁、甘草,致新气于逐败之余。而黄芩之苦,又所以厚肠坚胃,而不为攻下所伤耳。
云说: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原文指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治则是缓中补虚。而用药多为虫类,尤在泾谓之风气不去,则以贼正气,干血不去则渗灌不周。所谓祛邪养正。
【一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针法:直刺0.5~1寸。
(图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