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的方剂中药物剂量,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的剂量相差悬殊,在使用时,因为使用的计量器具各异,临床用方时往往不明所以,给准确用药带来了不便。虽然,近代多有考古及医学专家进行考证,但是,个别计量还是未能明了。现将汉唐时期各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分述如下,以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如有错漏,还望大家一并纠正。重量一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汉代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一龠(yue容量单位)为半合,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合为20毫升,十合为一升200毫升,十升为一斗2000毫升,十斗为一斛20000毫升。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例如:桂枝汤以水七升合现在1400毫升;桂枝加葛根汤以水一斗合现在2000毫升。上海已故老中医柯雪帆先生根据文物考证,认为《伤寒论》中一两相当于现在15.625g(这个计量已经被经方家所采用)。也有人说,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很少被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先生等考证,认为经方一两折合今天约13.8g。这些考证与过去“古之一两,今之一钱(3g)”的说法相去甚远。实际上,经方用量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一般分多次服用“日三服”,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按3次服计算,则桂枝的一次量为15g。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30g、15g、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金匮要略》中一两相当于现在13.92g,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尺寸计量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汉1寸=2.3cm;1尺=23cm;1丈=230cm。药物计量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梧桐子大=黄豆大。吴茱萸1升=50-70克。(《伤寒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半夏1升=130克(有说100克);半夏10枚7克。半夏半升=20枚,约40克左右,与重量估算法结果一致。(药农实验: 250ml杯子,装鲜半夏统货150g,计115粒)。因此,经方中鲜半夏常用剂量约30-45g,折合成干半夏为10-15g;半夏20铢=13克。《伤寒论》载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每剂半夏均用半升(约合今之50g),《金匮》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g),《金匮》大半夏汤治反胃每剂竟用半夏二升(约合今之200g)。古今医家大剂量用半夏得心应手者虽众,但朱师用半夏煞有分寸,宜重用者重之,宜轻用者轻之。附子大者=20~30克(现在老药工说50克),中者一枚20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生草乌1枚=5克。栀子10枚15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60克。厚朴1尺约15--30克。杏仁100粒40克,1粒0.4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桃仁100粒30克,1粒0.3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虻虫1升=16克。虻虫6枚=2克。虻虫10个3.333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五味子1升(200毫升)74克,半升30克。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克,枳实1枚15克。枳壳1枚20克。乌梅100粒=90克。槟榔1枚=7克。蜀椒1升=50克。大腹皮1枚=5克。贯众1枚=60克。僵蚕10条=5克。水蛭7条=10克。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小麦1升约130克。瓜蒌大者130克,中者60克,小者30克,麦冬1升(200毫升)120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克,有人用300克。粳米1升(200毫升)176—180克。生梓白皮以桑白皮一升(90克)代替。大枣30枚=105克。竹叶1把=24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0)

相关推荐

  • 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后...

    桂枝汤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后世誉为"群方之首". 桂枝汤原方的组成药物及用量为:桂枝三两(去皮)[君].芍药三两[臣].甘草二两(炙)[佐].生姜三两(切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烧裈散

    烧裈散[方药]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煎服]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也.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米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方药]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成)栝萎根各等分[煎服]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原文]大病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人参汤[方药]甘草二两(炙)(6克)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人参一两(3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久煎两次温服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方药]白头翁二两(15克)黄柏三两(12克)黄连三两(6克)秦皮三两(12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热利,下重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桂枝汤

    [桂枝汤条文]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3.太阳病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大柴胡汤31则

    一.阳明少阳合病许叔微医案: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诊之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汤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二服 ...

  •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各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